总结顾雏军的败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社会整体环境下,格林柯尔系这样的产业领袖缺乏责任感
顾雏军一案仍在休庭。这个家电圈曾经最“张狂”的人,如今要为任职科龙电器(000921)董事长期间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四项罪名受到审判。
顾雏军案引发学界对民企生计的讨论。今年9月,和君创业合伙人、总裁李肃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曾观点鲜明地表示,对顾雏军事件总体感受是“遗憾、震惊和不平”。
如今,随着案件审理中暴露出更多顾雏军的“财技”细节,李肃对《财经时报》表示,他仍然愿意坚持既往的观点,并以此观点作为即将出版的《成败顾雏军》的附文。
和君创业曾为科龙做过营销方面的咨询,李肃也因此与顾雏军有数次深谈。在他看来,顾雏军的产业整合构想及管理理念十分先进,但在金融运作上却遇到三大难题,成为此后格林柯尔系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
三大金融难题
李肃与顾雏军接触是在2005年初,当时科龙电器销售陷入困境,和君创业被聘请为营销方面的顾问,探讨减少资金占用的营销模式。
大约半年以后,顾雏军被拘,而此前顾雏军希望聘请李肃做科龙电器的独立董事,为此,李肃特意对科龙电器以及格林柯尔系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以及几次与顾雏军深谈,李肃发现之前已经在华尔街打拼过几年的顾雏军,回国后发挥其金融能力遇到三大障碍,并由此导致后来的资金链断裂。
顾雏军曾对李肃说,打算将其企业运作到1亿美元利润后再到国际资本市场亮相,进行全球化的资本运作。在这之前,提升企业能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顾雏军只能用资本市场之外的手段融资。
早在2003年时,顾雏军就曾对媒体隐讳地透露,未来有意将顺德格林柯尔拿到海外上市。他原本计划,在格林柯尔系的产业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大规模的集团内部资源重组,包括几间上市公司与格林柯尔所拥有的技术、土地等资源,由此形成一个强大的白电产业集团。
然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主动放弃和犹豫不前,将顾雏军推入第二个难题:国内金融体制,没有给收购兼并提供很好的收购杠杆和金融运作的条件,顾雏军很难利用银行资本和民间资本进行收购,因此不得不指向具有庞大现金流的科龙,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本占用。
第三个难题在于对经营性现金流和银行负债比例的掌控,顾雏军担心大量银行举债导致财务费用过高、公司业绩下降,因此他尽量避免向银行借贷,而是通过占压上下游资金来节省费用,这导致其上下游关系紧张。
李肃假设,如果顾雏军仅向一两家银行大规模借贷200亿元,而不是向十几家银行借20多亿元,不仅他的销售收入会成倍增长,而且舆论对他的现金流的批评也不能构成威胁了。
正是由于顾雏军没有妥善处理好这几个金融难题,导致其资金链条经受不住舆论的风雨,银行只收不贷、上下游在供货和资金上的压迫,使科龙电器的正常经营秩序迅速坍塌。“顾雏军在金融运作上的主要失误,是没有处理好未来理想的大思路和现实运营中的矛盾冲突的必然悲剧。”李肃说。
整合未定局
在李肃看来,顾雏军的产业整合理念非常先进,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机会最终完成。
顾雏军在2001年正式入主科龙电器以后,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并在多种场合声称已经完成了1000万台冰箱产能的整合,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冰箱生产商。而他的目标是产能1500万台,其中一半用于国际市场。
李肃非常赞赏顾雏军在白电整合中的布局设计。在国内,顾雏军以低廉价格获得产能,并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以及西南一线都拥有重要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三圈一线”新的战略布局。这与中国总体的经济格局是相对应的。在海外市场,顾雏军主张将科龙与国际大品牌对接,希望承担GE、伊莱克斯、惠尔浦的200立升以下的冰箱生产,美菱品牌则主打国内。
针对顾雏军曾经妄想收购长虹、海尔的传言,李肃给出的信息是,顾雏军非常清楚这些强势的大国企,既存在整合的文化障碍,又存在管理体制的难点。顾雏军清楚地知道,中国家电的布局需要因势利导地等待家电产业的再分化,最终形成中国两强并存,甚至于一家独大的最终格局。
顾雏军在倒下之前,已经搭出了一个白电王国的架子。但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的炮轰,以及接踵而至的声讨和监管部门调查,这个刚具雏形的王国分崩离析。
顾雏军被拘前曾寻找格林柯尔系的接盘者,他最初的想法是把格林柯尔系打包转手,有坊间传言他曾为此向国际买家要价4亿美元。在顾雏军被拘之后,私募资本集团第三浪潮(THIRDWAVE)曾向负责科龙善后重组的全国工商联开价15亿元人民币,要求整体收购格林柯尔。
其时,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王国内除几家上市公司外,还有大量的厂房、土地、生产线,都是非常好的资产。最终,格林柯尔旗下各企业被分别处置,而一位以往的参与收购者认为,格林柯尔整体打包出售,无论是价格上,还是还债以及对恢复格林柯尔旗下企业的生产,都是最有利的。
商业潜规
总结顾雏军的败因,李肃认为,根本之处在于,社会总体环境下格林柯尔系这种产业领袖缺乏责任感。
资金的互相调动、大股东占款等,实际上都已是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的潜规则。进行20多年企业咨询的李肃看来,中国的收购兼并实际上是在行政性的框架下,在资本暗箱的环境中运行的,很多收购兼并的经验都很难在台面上讨论,顾雏军所使用的财务手段,正是一些常见的财务技巧。
他认为,顾雏军和那些大股东占压上市资金的企业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披露,所以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披露不够违规的问题。
虽然可能有80%的国企老板,也在遵循一些灰色的商业潜规做事,但顾雏军和德隆唐万新作为民营企业,则可能面临更为悲剧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