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林柯尔系缔造者、四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到现在身陷囹圄、声名狼藉,顾雏军其实是民营企业家族群又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2004年“德隆”案后又一个典型的“一拖多”案例。在他最辉煌的时刻,他用3亿元的资金玩转了40多亿元投资的盘子,其麾下企业的资产总值超过130亿元。
是什么给了他四两拨千斤的机会?这个家族帝国又如何由盛而衰?
2006年冬至,顾雏军在庭审最后一天的陈词时激昂地说,从海外回国,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将国内4~5个产业做到世界前列。显然,机会已经带他偏离了原来的目标
格林柯尔帝国还是科龙帝国?
顾雏军发迹的过程,上述两个身影就不断重叠。收购科龙电器(000921.SZ,简称“科龙”)的是格林柯尔,但事实上,格林柯尔的最大资金来源正是科龙。是科龙这匹战马,拉动了日后格林柯尔这个庞大帝国。
2005年9月,顾雏军卖科龙的时候掉泪了。他曾对身边的人说,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就是收购科龙。科龙是格林柯尔系里的明星,失去科龙的格林柯尔系黯然无光。
格林柯尔系战马的诞生
科龙和顾雏军的前缘在2000年开始,适逢科龙巨亏。
之前,科龙创造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辉煌一时。2000年和2001年科龙陷入销售额急剧下降和亏损泥淖,两年亏损分别达到8.3亿元和15.6亿元,并带上ST的帽子。如何拯救科龙成了一个十分棘手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引进科龙新投资方是必要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卖掉科龙。
翻开顾雏军案的案宗,起诉书里透露了当年科龙改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2001年,顾雏军为收购科龙成立了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由于当时顾仅能筹集3亿元现金,余下的9亿元是以其两项专利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出资。按照当时《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在公司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能超过25%,可见顺德当时对顾雏军“网开一面”。
根据佛山市检察院的起诉书,2002年4月,由于顺德格林柯尔注册资本中无形资产占75%,远远高于法律规定的比例,顺德市工商部门不予年检。后凭顺德市容桂区办事处出具的协助年检函办理了工商年检。
但顾雏军无法筹足6.6亿元来置换注册资本中55%的无形资产,为了骗取公司变更登记,顾雏军指使手下携带相关公司的印章在顺德市容桂信用社内,通过来回倒款的形式,制造天津厂向顺德格林柯尔投资6.6亿元的假象,并将相关虚假资料交给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同年12月骗取了顺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顺德格林柯尔的变更登记。
顺德当地政府为什么愿意将科龙卖给顾雏军呢?直接参与了当年收购过程的前科龙总裁刘从梦回忆说,2001年春节后他们才到顺德谈判的,8月签了意向,决定10月份签订科龙股份转让合同,“十一”后谈条款时,顾雏军才亲自参与谈判。
刘从梦认为,当时顺德容桂镇政府之所以选择格林柯尔,主要考虑到顾雏军是做这个行业的,顾雏军的制冷剂和科龙空调可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而且顾雏军还有“国际背景”(指海归)。而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顺德格林柯尔10月22日才拿到执照,10月29日与容声集团签订了科龙股权的转让协议。
据顾雏军的回忆,科龙原母公司容声集团欠银行贷款18亿元,科龙又由于管理不善而连年亏损,已到了顺德无力承担的地步。当时,顺德容桂镇政府基本与格林柯尔达成协议,把容声集团拥有的20.64%的股权以5.6亿元的价格卖给格林柯尔。当银行得知这一消息,认为这笔钱肯定是还不上容声集团欠银行的18亿元贷款的,计划联手查封科龙股权。
此时,容桂镇要求格林柯尔尽快完成协议,顺德才对工商注册“特事特办”。
描绘制冷帝国蓝图
2002年,在2001年年报公布前,顾雏军的收购款从7亿元降到了3.48亿元。至于顾雏军答应了什么条件,刘从梦说“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参与”。
顾雏军吃透了政府的心思,以“特事特办”的方式拿下科龙,并从此建立了可以“不规范”收购的逻辑。与地方政府一系列的招商引资的合作计划,令顾雏军在之后的收购之旅中,四两拨千斤地吃下了一个又一个国企。
科龙转民企后,顾氏快刀斩乱麻,将原来错综复杂的科龙采购、营销体系中的裙带关系砍断,实施招标采购,大大降低了科龙的成本。2001年,他亲自兼任空调的总经理,经常讨论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甚至包括导购的解说词、队伍建设;他明确了产品开发的“节能”方向,推出双效王空调、分立多循环冰箱等产品。
2002冷冻年(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空调销量当年翻了一倍多,令科龙2003冷冻年空调的淡季融资(指经销商的打款)一次就有超过10亿元。科龙空调从康拜恩和双高效两个方向突围。空调的销量从69万台增加到150万台,回笼的资金倍增,银行的授信达到几十亿元。
2003年冷冻年(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顾雏军请回他的同学林澜,科龙空调在内销保持80%增长的同时,外销也翻番增长。科龙的国际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4亿元,2004年更进一步增长到32.9亿元。科龙成为伊莱克斯、GE、惠而浦、美泰克等全球四大白电公司的OEM供应商。
一位科龙人评价说,顾雏军让科龙“回过了神”。科龙2002年、2003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8.8亿元和61.7亿元;上缴的流转税分别达到2.3亿元和3.7亿元,是顺德纳税大户。
2003年6月,顾雏军在收购美菱后,向外界透露了建立制冷帝国的雄心——几年内实现1000万台冰箱的销量。2002、2003两个冷冻年度的业绩,加上如此美妙的蓝图,令外界对顾雏军的质疑慢慢淡化,他甚至被评为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甚至在2004年10月,“郎顾之争”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发布的《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还初步肯定了科龙进行民营化改革之后的成效。
资本盛宴狂欢曲
更多的调查显示,顾雏军之意并非一心拯救科龙。在科龙空调连续两年增长后的某天,顾雏军在香港给一位科龙前高管打电话说,如果科龙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在股市上肯定可以有所作为。
收购科龙一年时间不到,在2002年7月,当科龙的现金流扩大之后,顾雏军开始将精力投放于外面的收购。
2002年9月、12月和2003年5月,他分别悄悄地收购了原吉林吉诺尔电器、上海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和杭州西泠的冰箱生产线。2003年6月,他通过顺德格林柯尔,以2.07亿元控股美菱电器(000521.SZ)20.03%,从而坐拥国内冰箱业“四大天王”中的两个。
2003冷冻年度后,顾雏军的野心已经从冰箱业延伸到汽车业。2003年12月,扬州格林柯尔出资4.18亿元,收购了扬州亚星客车(600213.SH)60.67%股权;2004年4月,又击败万向钱潮,将ST襄轴(000678.SZ)揽入怀中。
2006年冬至,顾雏军在庭审最后一天的陈词时激昂地说,从海外回国,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将国内4~5个产业做到世界前列。显然,机会已经带他偏离了原来的目标。
谁给顾雏军提供了机会?从亚星客车的收购中可见一斑。
据起诉书,2004年4月,顾雏军指使手下将扬州科龙4000万元以“征地费”名义划到扬州经济开发区财政局预算管理科的账户,后转到扬州格林柯尔的账上,再让手下在扬州科龙账户上以无形资产名义将该笔资金平账,从而占有该款。
顾雏军在检举信中勾勒了前后事实的大致轮廓:2004年初,扬州科龙与扬州市政府签订了科龙超大冰箱项目落户扬州开发区的协议。扬州科龙打4000万元给扬州开发区财政局,作为该项目的土地预付款。
此时,扬州格林柯尔向扬州市购买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当时国资委要价为4.3亿元。由于亚星的净资产状况较差,扬州市政府以各种奖励基金的名义,对扬州格林柯尔补偿了约1.35亿元,其中包括了扬州开发区打入扬州格林柯尔账上的4000万元科技发展基金。
顾雏军的辩护律师李贵方认为,扬州开发区政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政府给公司(扬州格林柯尔)的钱,不能说成是公司(扬州科龙)给公司(扬州格林柯尔)的钱;而且,扬州格林柯尔得到的这4000万元马上用来作为支付扬州亚星客车收购款的一部分,并没有打到顾雏军个人的账户上。所以,不能说顾雏军构成了职务侵占罪。
但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曾东红却认为,扬州科龙着实损失了:支出了4000万元征地费,事实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另一方面,尽管扬州格林柯尔得到的4000万元后来用作亚星客车的收购款,而亚星客车最终变为了顾雏军控股的企业,也就是说,这4000万元最终变为了顾雏军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