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在美国一经出现,长期在美国大学应用网络的田溯宁博士就敏锐地预感到了Internet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战略意义,他立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长文《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提请大家重视Internet。
1995年3月,田溯宁应邀到武汉发表演讲,题目是武汉应成为信息流中心。讲完,有人对田溯宁说:“你在国外呆的时间太长了,不了解国内情况……”“你还是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如何引资吧!”当时国内关心的是资金,而不是Internet.
2000年3月3日,田溯宁和两个合作伙伴创办的亚信在Nasdaq成功上市,当日股价上涨314%,收盘于99.56美元,成功融资1.2亿美元,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一、亚信的早期发展
(一)发源地:德州的达拉斯
德州达拉斯是美国通信业的中心,亚信是德州第一家Internet公司,亚信三个创始人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成立的时候,Yahoo!还没成立呢!”
1993年,田溯宁和他的伙伴看到一个商机—利用Internet技术,将中国企业及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介绍给美国,同时将美国经济及美国企业的信息传递给中国。
田溯宁们久居美国,深知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人会吃惊北京有地铁,更不用说和他们谈北京有大企业,需要什么样技术了。另外,美国企业也有非常多的信息,在中国看不到。田溯宁们知道Internet能做这些事情。此为亚信缘起。
这个主意在今天叫ICP.因为是信息服务,除了中国,以后还想拓展到整个亚洲,所以,公司取名Asiainfo(亚洲信息)。亚信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第一笔投资)是华侨刘耀伦所投的50万美元。刘耀伦任亚信董事长至今。
田溯宁们想法很好,也争取到了包括道琼斯(道琼斯现在还有一个栏目叫“亚信每日新闻”,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亚信做的了,亚信做到1996年)在内的2000多个信息服务商作为用户,但往下做,才发现没办法做下去。
第一,中国没有Internet,亚信收集的美国信息只能打印,寄到中国;第二,没有Internet,中国的信息收集非常困难,要读所有的报纸,进行信息筛选,然后录入,时效性大打折扣。所有的焦点由此集中在了中国没有Internet上。
(二)在北京上海实验Internet
1994年的一个深夜,亚信的创业者望着星空,打赌中国什么时候能有Internet.有人说两年,有人说三年,有人悲观地说中国有Internet是五六年以后的事。
中国第二年就有了自己的商业化Internet,是亚信这些人回国建的。
1995年,美国Internet主干网业已铺设完成,大学和企业已经开始使用Internet,WWW也开始流行,很多人在谈Internet商业化。
公司内部的原因和美国外在的Internet氛围,使得亚信于1995年3月毅然离开美国,放弃经济信息服务业务,回到中国投身中国Internet基础建设。
1995年3月,亚信开始和国家科委合作在国内介绍Internet,试图通过宣传,让大家开始讨论一个技术,叫IP;用一个网络,叫Internet.
此时的中国电信已经注意到Internet在美国的火热商业化进程。近年来在引进新技术方面一直保持远见和魄力的中国电信很快决定中国也要做Internet,于是,向美国Sprint公司租用了64K国际线路,拟在北京、上海建两个节点的试验网络。
1995年,在中国建Internet,谁都不会,中国电信对Sprint说,“既然租了你的线路,就由你来做吧。”Sprint也不知道该怎么建,1995年没多少人知道Internet具体该怎样建设,真正知道的人都在大学里面。
Sprint最初用一家美国公司做这个工程,但是,等这家美国公司快要做完的时候,才发现它使用的技术是错的。
Sprint请的专家对Sprint公司说:“我不管你们怎样去解决法律和金钱的纠纷,但这个单子一定要让亚信做。”最后的结果是,Sprint付全款给这家公司,然后对这家公司说:“不用你做事情。”
中国电信这张单子不大,一共只有几十万美元,目的是想试验一下,Internet在中国能开哪些业务?有没有用户需要?
亚信要做的是:购买整套网络设备,调制Cisco2501路由器,通过卫星连到美国,北京上海之间用DDN光纤专线连接,然后,在上面开通电子邮件、Gopher、新闻组、telnet等Internet服务。
为支持这些服务,亚信要在服务器端开发一些软件,但开发量不大,因为UNIX操作系统本身有很多现成的软件可用,另外还有很多免费的软件。亚信写的第一个软件是中文telnet软件,用颜色命的名,叫“粉”。
让中文在Internet上传输也是件很复杂的事,Internet上第一个传输中文的IETF标准是亚信制定的,在此之前,Internet上没有传送中文的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