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各方面数据,2013年绝对属于高负债年。处于投融资风口浪尖上的CFO们,将以何种心态与努力,防止企业高负债演化成“高危负债”?
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中国的社会资金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路径严重受堵,企业的高负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地积累着过剩产能并推高负债率,当经济处于下滑通道时,经济体内生创效的力量不足,高负债企业为维系资金链又不得不依赖于再负债。
汇集各方面数据,2013年绝对属于高负债岁月。这一年我们会有许多期待,又应有强烈的忧患,经济是冷是热,“钱景”是明是暗?年年岁岁处于投融资风口浪尖上的CFO们,以何种心态与努力,防止企业高负债演化成“高危负债”?
企业负债或已抵达“天花板”
负债是企业以信用为基础,以契约为保障的融资经营取向,负债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在于“度”。在正常情形下,实体经济的负债高低存在着低压和高压两条警戒线。负债的安全线以不超过50%为宜;负债的低压线应不突破65%;负债的高压线,即红线以80%为界,负债超过80%且降低无望,应视为高危负债。
从今年前三季度所呈现的情况看,上市与非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进入高危区的数量明显上升。截至2012年10月30日,在沪深A股已披露的三季报中,有203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了75%。由于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向超过75%负债率的企业发放贷款十分谨慎,上述公司已经没有太多的净资产空间,正谋划定向增发募集资本金来降低负债率。从另一个宏观指标看,企业负债总额占当年GDP总量的比重应不超过90%。2011年末我国GDP总量为4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54万亿元,贷款额占GDP总量为114.89%。业内专家认为,这114.89%减去企业以外的贷款,加上企业除贷款以外的负债,企业负债约占GDP的107%,而高盛公司测算这个比率为130%。经合组织(OECD)认为,企业的负债如果占GDP90%就应认为很危险,该组织就会发出强烈的预警信号。由于实体经济下滑,企业利润积累曲线平缓而负债曲线骤升,导致负债与营利的严重失衡,负债占GDP比例的宏观指标如此之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单纯依靠债务融资已经难以为继。
产能过剩使高负债雪上加霜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投放的4万亿元巨额投资,已达到了“投资乘数”的末端,大量的产能已经堆成。加上央行超量发行贷币,又推动了CPI价格不断升高。2000年底中国贷币M2存量为13万亿元,到2011年底M2为85万亿元,增长了6倍以上。而同期GDP仅仅增长4.7倍。M2与GDP比值为1.89倍,而同样比值在美国为0.64倍,人民币的“量化宽松”程度超乎寻常。超量货币接着推高社会贷款,人为垒出了许多债台,制造了大量的无效产能。
资料显示,中国各主要产业的产能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发电设备、钢材料、水泥、建筑设备、电解铝、汽车、机械、光伏、煤炭等均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警告,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其产能利用率只有60%。美国当前的全工业利用率为78.9%,而金融危机高峰期这个数据为66.8%,这意味着目前中国的产能效率尚不及美国2008~2009年金融危机高峰期水平。持乐观态度的专家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并不严重,由于保持7.5%以上的增长速度,只需1~2年的时间,就可以消化掉20%的过剩产能。但问题在于,如果经济持续下滑,高负债成本的刚性支出和收入的持续减少,一些产能闲置过多的企业,面临着沉重的财务压力,恐怕一年时间都挨不过去。产能过剩与库存过高并存造成投入与产出的极不平衡若得不到有效调整,一些行业就会遭受重创。因此2013年有不少企业面临的不是“寻钱”加快发展的问题,而是“寻市”加快消化过剩产能的问题,以有效地恢复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平衡。
银行仍是企业融资主渠道
国民的高储蓄倾向和以投资为增长动力的经济格局,客观上助长了企业对银行的高负债行为,并与银行主要依靠利差为主的营利模式形成互动互依关系。2013年这样的局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已超过60万亿元,远远大于企业直接融资的规模。A股市场运转20年,截至2012年6月底,累计筹资仅为4.7万亿元。其他直融产品如企业债券、私募债、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虽然红火,但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也是商业银行所持有。这意味着短期内商业银行是企业“最大债主”的趋势仍会延续,银企合作仍是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利益关系。
2013年有两大因素制约着银企关系和信贷闸口,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与消化银行不良资产。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的外部金融挑战和国内企业对流动性的渴望使中国央行面临着降准与否的巨大压力。去年下半年,宏观银根似乎在松动,10月份央行通过逆向回购净投放2190亿元,11月、12月份也拟回归到期票据共2200亿元,四季度货币流量稍显宽松。2013年是否降低比例过大的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政策取向尚不明朗,相冲突的意见各说各话。从企业微观层面看,信贷总量不宜人为地行政控制,而应按金融法则和有效需求,形成市场弹性区间。对某种过热行业的单一调控,也应充分进行全产业链的压力测试,防止顾此失彼。房地产业十分复杂,产业关联度极高。有刚性需求,有改善性需求、有投资性需求、有奢侈性需求,有商业性需求等等,单纯用信贷约束,只能诱发高利贷进入地产领域。数据显示,房地产的银行贷款已经回升。去年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1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这就是尊重市场的结果。2013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程度应视市场需求来确定,一味地用货币量紧缩加以控制,恐怕会引发一系列的产业衰退,同时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加速积聚。大多数金融专家判断,明年银行信贷的供应量,应当好于2012年。央行可能考虑更加明确、永久性地增加流动性,即下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逆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