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环境在改变,而IBM的变革却只进行了一半。
“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这是IBM前CEO郭士纳在2003年出版的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的话。
那时的IBM,初步完成了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转型,是众多IT公司争相学习的榜样。无数的客户将IBM视为导师,选择与IBM合作是他们的首选。没有人会怀疑IBM这头大象在商业世界轻盈起舞的能力。从1993年到2002年,郭士纳帮助IBM的股价翻了约9倍。
然而,IT产业的变局总是那么戏剧性。郭士纳一定没有想到,同样是在2003年,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结束了自1997年IPO以来30亿美元的连续亏损,首次盈利。就是这样一只在当时与IBM业务没有任何重叠的“蚂蚁”,在10年后,竟然会击败IBM,夺走美国中情局6亿美元的云计算订单。
郭士纳或许同样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刚刚崭露头角、低端且不稳定的X86架构服务器,在2012年会占据98%的服务器总出货量。根据IDC的数据,在X86架构服务器的冲击下,IBM基于Power架构服务器的收入在2013年第2季度同比下滑25%。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蚂蚁从来都没有离开舞台,相反,蚂蚁们在不断长大,并不断侵蚀大象的领地。
回望IBM近20年,从电子商务到随需应变,再到智慧地球。IBM提出的每一个概念都成功预言了IT产业未来10年的变革方向。但是,每次都在坚持了数年的产业趋势即将爆发的时刻,IBM却将机会留给了蚂蚁。当IBM在2004年用随需应变替代电子商务的品牌形象时,电子商务即将迎来爆发;当IBM在2008年转向智慧地球时,真正做到随需应变的云计算也即将大行其道。在IT产业,IBM一直有着其他公司望尘莫及的战略视野和战略能力,但是,这头大象的舞步却越来越沉重。
IBM在7月18日公布的2013财年第2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遭遇了连续第5个季度的下滑,净利润更同比下滑17%。8月6日,瑞士信贷集团分析师Kulbinder Garcha将IBM的股票降级为表现不佳,提醒投资者警惕IBM出现的下滑态势。就在同一天,IBM要求公司硬件部门的大多数美国员工减薪休假一周,以降低运营成本。
更为糟糕的是,客户对IBM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IBM在很多领域的领导地位有所削弱,IBM中国正在从客户眼中的导师变成商业伙伴,受到上市公司业绩的压力对利润的追逐更加明显。”三胞集团执行副总裁、IT及企业管理中心总监赵德旭告诉《商业价值》,赵德旭所在公司一直保持着与IBM的密切合作。
在中国最大的CIO实名制在线社区ITValue.com.cn上,关于IBM的讨论吸引了众多CIO的参与。CIO们普遍认为,IBM虽然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但是不再像从前那样重视客户价值。“IBM的销售经理经常试图让你相信,你的真实需求其实比想象的大。”中信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刘晓军这样评价。
“从信息化向互联网的转型,企业对服务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响应速度,并且碎片化。IBM这艘大船,对变化的响应略显缓慢。”天狮集团副总裁兼全球信息中心总经理姜正林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如是表示,天狮集团曾是IBM在IT服务领域的战略合作客户。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前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中层管理者向《商业价值》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IBM遇到的很多挑战被外界放大了,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感冒发烧’,不会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要忘记这是一家真正具有转型基因的公司。”
IBM究竟怎么了?事实果真如外界看到的这样吗?还是确实被无形中放大了?这家在科技史上数次改变世界的蓝色巨人,在过去和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最接近真实现状的IBM是什么样?
被误读的表象?
一个真实的IBM是什么样?站在这头大象面前,从X系列服务器等业务出售、到裁员风波,再到持续的利润下滑,今年以来外界对IBM的批评似乎格外多。
IBM这家公司,在战略上一直有4个最重要的特点:专注高价值业务、去硬件化、投资新兴市场和持续运营优化。这些年来,IBM的每一个举动,几乎都可以从这些特点中找到解释。
IBM在此前出售PC业务,以及今年传闻的将出售X系列低端服务器业务,其实都是IBM“高价值业务”战略主导下的一部分。“一旦IBM预见到某项业务呈现‘商品化’趋势,或者5年后不赚钱,就会寻求出售。”一位长期观察IBM的埃森哲顾问告诉《商业价值》,“IBM是一家追求稳定与健康的成熟企业,要读懂IBM就必须先理解‘高价值业务’。为了追求稳健,这家公司会宁愿舍弃一些市场和业务。”。从2009年至今,IBM已经出售了至少10宗业务,即便加上传闻中即将出售的X系列服务器业务,都不能成为支撑IBM走向衰落的证据,在这方面,IBM确实被误读了。
IBM另一个被误读最多的事件就是裁员。作为今年4月开始的全球重组计划的一部分,IBM陆续在全球裁减6000~8000名员工。对于一家员工总数达43万的企业,这次裁员的规模实则微乎其微。由于此次裁员涉及中国,裁员风波被广泛报道和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