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知识产生的成果

没有迹象表明你能够管理“知识”本身,却并不妨碍你对于“知识”产生结果的管理。

当“知识”成为继砖石泥灰和机器原料等物理资产之外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后,就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管理困境:“是否能够象管理机器设备(实物资源)一样的管理知识”?

有一种看法认为“知识”是能够被管理的,并且认为知识必须被有效的管理,否则,整个企业组织的管理将变得一团糟,它的一个显著证明就是“知识管理”的日趋流行,通俗点说,它认为知识是能够象砖石泥灰一样被有效管理的,而管理的方法则类似于或接近于对于机器设备的管理,譬如使用最大效率、最大成果、最大工作成就等等,显然,当管理大师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时,它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一个负面效果,那就是“人”被当作“资源”后,人就被当作砖石和泥灰一样的被管理。实际上,你永远不能够命令一个大脑知识按时/按质/按量的产生创意,因为它是个体主观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如何管理知识?”其实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比它更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究竟能够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们知道,管理就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也就是说,管理是一门关注成果的学问,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必须是有效的”,而有效的管理则必须格外关注管理的成果。那么,知识究竟能够产生出什么样的成果来哪?有一种说法是:知识能够生产出企业组织所渴望的创意或发明,而创意和发明本身就是显著的成果—-这种说法等同于答非所问,因为你必须回答“创意”或“发明”是怎样转化为在市场上有价值的产品的?更深一步的说,你是怎样判断和评估一项“创意”或“发明”的市场价值的?

l 知识所产生出的成果

虽然我们常常说“人才(知识)是企业里最宝贵的资源”,可是,我们对于人才(知识)所生产出的成果却一直讳莫如深。

有一种说法认为,知识代表着“发明”,它是能够被转化为(有形)产品的,而有价值的发明就必然代表着有价值的产品,有价值的产品则代表着它的市场价值—-这一连串的(必然的)回答,显然是一个谎言,因为世界上每年的发明数量数以亿计,可真正成功转化为畅销产品的分明或技术,却不足世界整个发明数量的10%,在中国则这个数字更低还不足5%,这其中,就有着最新的、最先进的、最新颖奇特的发明,却只能静悄悄的躺在分明库里呼呼大睡,它代表着这样一种看法:最先进的发明≠最优秀的产品≠最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你再也不能说“我发明了最先进的技术,所以我对企业组织的贡献是最大的”,因为发明必须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否则,“最先进的发明”等同于“无价值的垃圾”。

另一种说法认为,知识代表着“创意”,它是一种无形的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创造,虽然它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有形产品,却能够直接的创造出有价值的商业模式来。虽然这是对于“知识”近乎本质的理解,可它依旧没有说清楚: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和评估一个“创意”?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创意,而创意的灵感是源于一次在哈哈镜前看自已的哈哈相:当时看到自已原本正常形体,在哈哈镜里面被扭曲被形变,或变成侏儒或变成怪物,比较有点漫画风味,当时就想,我能不能把这些"漫画相"拍下来?虽然由于技术的原因而使得这项创意不了了之,可以想见的是即使有了合适的技术,它依旧是一项“失败的创意”,因为它是一次性的供人取乐的创意,而不能够成为人们多次性的日常生活方式。

因此,假如你想要寻找组织的成果,只能在组织的外部寻找、而不能在组织的内部寻找。

就如同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组织的成果,只存在于“组织的外部”、而并不存在于“组织的内部”,他甚至苛刻的说,内部的一切管理都只是成本、而外部的成就才是组织的成果,就如同内部管理的效率一样,内部效率必须转化为外部(价格)竞争力,我们才能够说效率是有价值的,否则,我们只能说所谓的是效率是无用的、无价值的,因为它并能够产生一种基于组织外部的成果,这也是管理大师德鲁克区分“效率”和“绩效”的本质所在:效率只是基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管理,而绩效才是基于组织外部的一种成果。

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一项新知识或管理技术,都必须回答“成果是什么”,否则,它就不可能具有管理实践的意义。假如你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时,你必须回答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它是你不能回避的、也必须回答的问题,当然,你不能想当然的说,人人讲究贡献并且和谐相处,那么,管理所期待的成果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它不是管理,而是乌托邦;假如你提出“管理就是爱”时,你必须说清楚“爱”究竟能给管理带来怎样的成果?如果你说爱能够带来彼此的和谐相处,那么,“和谐相处”并不是管理所期待的成果,因为它只代表着人际关系相处的成果、而不能够代表组织所期待的成果。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判断和评估:“知识”所生产出的成果哪?

曾经有媒体报道:这边将生活垃圾倒入其中,那边垃圾就已经被分成了玻璃、塑料、电池……近日,世界首台垃圾源头分类机在北京诞生。据报道,该分类机与生物处理机配套,就能使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基本就地消化,而这台解决了垃圾分类难题的“神奇机器”,其实就出自民间一位普通的发明人之手。可是,就是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却只能躺在专利库里呼呼大睡,虽然发明人一直抱怨企业“不识货”,但它却忘记了一件事:因为在中国尚没有形成分垃圾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使得企业面对这项新发明而望而却步。

作者:孙景华 管理专家

孙景华,私人企业,十年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