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以商用车(微车)长安之星起家,以合资车福特、马自达获得市场地位,以乘用车奔奔、悦翔侧身国内主流乘用车品牌阵营。随着“汽车下乡”红利式微,长安商用车的黄金十年也随之结束,其商用车产品面临着升级换代阵痛。合资品牌不由自主,年销售30万量只乐得个现金流,于品牌上未获多少积分。以奔奔、悦翔、逸动为代表的乘用车正转变为睿骋、致尚、CX20等新产品蓄势侍发。
“以微为本,以轿为主”的产品战略,让长安汽车将研发主力更多的投入到轿车(乘用车)领域,势图一举拿下中级车市场的至高点。老话说的好,得中级者得天下,可见中级车市场是自主品牌必须要迈的坎,也是长安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其它自主品牌相较,长安以低廉的价格切入乘用车市场时间不长却发展神速,品牌形象背负廉价标签的时间也较短,跳出低质、低价、低档苑囿有大把的机会。
守之道
中国汽车市场处在橄榄型的市场格局:低端车发展减速,消费者升级换代需求强烈,中级车激战正酣,这块市场集聚了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合资自主品牌,外资品牌四股力量的角逐,要突出重围不易。高端市场自主品牌无法进入,只能在外观望。而长安乘用车主要在微车市场(指A级乘用车低端车而非商用车)上与其它自主品牌混战,打价格,拼成本,抓质量,卖实用。结果发现此路甚是不平且常常“塞车”,只有绕道“中路”奋力向上才是出路。
质量控制,实用、低成本是长安乘用车的竞争力,冲破中级车天花板是其主要目标。
从长安的市场处境来看,守住商用车保有量是其基础性目标,不容动摇,且还需在产品升级换代,消费需求趋优的市场情形下,跑赢城镇化的速度,不然,商用车这快市场极可能提前遭到淘汰。商用车是长安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它的地位是“现在离不开,将来靠不住”。如何调整产品结构把控发展的节奏是为关键。
未来中国市场有三个大趋势:一是走向消费大国的大趋势;二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三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这三大趋势表明未来市场对汽车的需求还是一种刚需。人们要消费升级,必须要有量辆好车,人们要改善生活,就一定要走入城镇,中国经济要升级就必须完全市场化。面对如此趋势与格局,长安如果不跑赢城镇化的速度,商用微车就可能没人要了,要在50%到60%的城镇化过度带中,迅速完成商用微车市场的转身和乘用车市场的升级。
需要说明的是,长安的产品战略“以微为本”不应是以小型乘用车为本,如以奔奔、锐翔、CX20为本,而应是以商用车为本。因为在长安的产品结构中,小型乘用车还不足以支撑长安汽车的整体运营,它还处在市场的进攻初期。
长安汽车应坚守商用车长期发展的红线,抓住商用车未来10到20年的最后增长机遇,迅速拓宽产品线,将商用车产品向更高级形态推进,以低成本,廉价格,好质量,真服务,广网络,把二三级市场做深做透,将城镇化的红利用好用尽,并且伴随城镇化的长期发展机遇,在商业工程机械车应用领域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为乘用车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完成商用对乘用的接续与转换。
攻之略
守住商用车基础产业,大力进攻乘用车优势产业,是长安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级乘用车领域,甚至在C、D、E领域有所做为,是长安汽车实现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原景的基本保证。再伟大的汽车公司,如果没有好产品就一无是处,没有好品牌就一无所成。长安汽车在乘用车市场上的攻略就是四个字:“另类进攻”,此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如何另类进攻?长安提出的路径是低成本,好品质,时尚三位一体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长安要实现600万辆销量,实现在数量上的汽车大企。当然,光有数量上的变化还称不上是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还要有汽车文化、汽车文明、汽车人才、技术创新研发、强势品牌输出方面指标达成,才能称得上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在以上进攻策略中,当然还谈不上另类,另类的是将品牌进行颠覆式的创新。
现在企业之父,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说,品牌就是一切。品牌可以将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创新,技术,管理,服务,文化一网打尽,而不是分裂开来看。只要塑造了品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都被认同了。任何将品牌单独提出来进行孤论,都会降低品牌的价值与意义,也会让企业的运营战略发生偏差。
长安强调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认为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本质就是技术竞争。这话听起来应没有什么错误,但从市场角度与和消费者相关性角度来看,他是主观能动性的表述,而不是利益结果,创新的技术为我品牌所用,而不是它的品牌所用,核心技术的竞争只是产为链条上的功能竞争,绝不是市场终端的品牌竞争,层面不一样,境界也就不一样。
其实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关心这个技术是不是自我创新,关心的是技术选进性,可靠性与适用性。
塑造市场化的品牌形象,用品牌价值来进行攻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关健是策略与方法。
长安以品牌为突围点,必须聚焦到一二个明星产品打品牌认知,三四个功能产品走市场销量,五六个基础产品显示品牌个性。不要过分迷恋低成本,真正的低成本不可能有高质,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现实市场中并不存在。要正视自己品牌的现状,用另类智慧与创新时间观念走出一条与不同于韩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品牌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