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关键驱动要素--通过关键要素剖析企业 之一

    我们看待、解析企业的层面往往还停留在研发、供应、销售、生产、后勤等分割性活动上,而没有深入到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增长的知识、技能、关系等要素层面,并进行有机整合。这直接阻碍了企业的持续与控制力提升,是当下东西方企业管理思维逻辑的最大差异

  企业管理者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企业的现在和未来,有正确的行为路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长。

  在实践上,我们看待、解析企业的层面仍停留在研发、供应、销售、生产、后勤等分割性活动层面上。虽然许多企业都已认识到知识、技能、人力资源对企业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未认真探悉支持与主导企业未来价值的要素,难以基于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战略性思考。

  从具体操作上,他们往往仅仅关注知识的内容,侧重个人的学习,局限于细节的追究,未将战略与学习、实践相连接,忽略了高效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文化氛围、有效的运营模式、整合客户智力资本等结构资本平台的综合打造;有的又过分倚重流程的再造与供应链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关系资本与价值网难以持续,直接累及企业成长。

  管理学的发展,使得对企业的认识层面越来越细化,并直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要素相链接。智力资本管理就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智力资本可以定义为本身具有价值、并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增长的知识、技能、关系的总和,它几乎囊括了与持续获取、创造企业价值的所有要素,横跨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管理、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技术与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管理甚至流程管理,既渗透企业的方方面面,又把要素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单纯强调一个方面,或者保持一种分割状态,智力资本运作与扩张必然大大受到影响。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文化管理、流程再造、知识产权管理和品牌管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缺乏对他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与匹配关系的分析与把握,更谈不上结构性整合。

  笔者提出“要素论”企业战略分析框架,这是构建一个崭新的思维路径:首先是价值与持续的关键驱动要素(Key Driving Factors, KDFs),然后看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Key Success Factors, KSFs),再评估、识别企业关键能力要素(Key Abilities Factors, KAFs),分析前述两层次关键要素对关键能力要素的要求,及其与前述两层次关键要素、互补性商业资产的匹配(包括匹配程度、匹配方式、匹配性评价)性;进而推导出企业的关键路径要素(Key Route Factors, KSFs),解析个性化企业组织的独特的发展关键路径,以提升企业在价值网中节点控制力与影响力为目标,确定企业基于智力资本的个性化的战略。

  关键驱动要素

  关键驱动要素(Key Driving Factors,KDFs)针对于企业组织生存、成长、发展而言,也包括对价值的驱动。该要素超越产业、行业领域,是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总体上需要把握的变革性力量,是影响价值获取的总体维度和价值之源,是从历史与未来的多角度对总体价值驱动力的甄别和描述。

  社会经济技术系统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是无原因或简单随机的,这既有外部推动力,又离不开内部驱动力。经济系统和产业、企业系统都概莫能外。对相应的驱动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系统自身特点进行考察,对了解环境、解构系统、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已逐渐沿袭该思路进行。

  哈默曾经提出的“3C”观点仍不失其借鉴意义。智力资本为关键驱动要素赋予了新的涵义,其中,主导驱动力包括资源、客户、创新、企业家精神等,同时也包括要素间的交互作用与动态化。

  (1)资源

  这里的资源更大程度上是指有形资源,如自然资源、经营许可等。对于资源对价值的驱动作用不难理解,比如获得垄断性资源对过去的许多行业和现在的部分行业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部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内邮政的分割虽然已经过去了近10年,但电信的分块垄断依然继续,运营商还在享受着资源垄断的荫护。同样,石油化工行业几大巨头控制了原始资源与销售通路,非正规军在角逐中只能在被打压的狭小夹缝中求生存。

  当然,资源驱动不仅仅是指资源垄断,而是其价值增长主要受资源的驱动与制约。如,发电与电网业、原煤开采等矿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运输业、纺织业等行业上。

  (2)客户

  这里的客户不简单地等同于消费者市场,客户也不仅仅指顾客。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必须相称,企业竞争游戏的最重要规则就是“第三者(消费者)决定”。四种因素导致了该“决定”:客户心理转型(参与的要求,体验的要求,互动的要求);客户需要诉求(个性化、分散化、多样化);客户价值实现的方式(锁定与被锁定的愉悦,对自我选择和它方赞誉的欣赏,身处虚拟社区中心的满足);客户价值决定(由客户感知,感性成分居多)。企业将难以左右客户使用技术的方式,消费者越来越希望技术能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个性化灵活度。

作者:张晓峰 中层经理

管理学博士,书籍《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重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作者。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导师,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华项目“中国创业天使孵化工程”组委会秘书长。资深管理咨询专家。曾服务于中国石化十余年,曾担任某民营企业集团董事副总裁。擅长于企业战略、互联网+、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创业服务、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实务、培训、诊断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