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镇江“和谐航道”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镇江市航道管理处 李东晨
[内容提要]本文就构建“和谐航道”的重要性、必要性,需要把握“和谐航道”的基本内涵与要求,以及构建“和谐航道”要清醒看到亟待消除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航道”中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党组织、共产党员在构建“和谐航道”中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行讲解。
[关键词]构建“和谐航道”意义 内涵 要求 措施 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省委十届九次会议就构建“和谐交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前不久,省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永和要求,在加快发展中努力建设“和谐交通”,为江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省局董文虎局长在今年的航道工作会议上也提出构建和谐航道的要求。为此,镇江市航道系统要坚决响应省厅、省局的号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分析航道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创建“和谐航道”,不断推进镇江航道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镇江航道系统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必须旗帜鲜明地响应、支持、参与、投身到构建“和谐航道”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航道两级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构建镇江“和谐航道”而努力奋斗。
一、充分认识构建镇江“和谐航道”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航道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航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产业之一的航道,以运量大、耗能省、运价低的优势,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据了解,水运的单位运量燃料消耗远低于公路和铁路运输,仅为公路的1/8左右,铁路的1/2左右,水路运输成本仅为铁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
近年来,煤炭运输紧张的问题使业界认识到:目前运输结构不尽合理,“重陆轻水”的情况较为严重,加快发展水运,构建和谐航道,是节约资源、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交通”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和谐航道”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厅、省局有关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要求,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求构建江苏“和谐交通”,省交通厅厅长潘永和就构建江苏“和谐交通”要求:要构建交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关系,构建交通行业与外部行业的和谐关系,构建交通行业内部的和谐关系。“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围绕“法治、稳定、安全、廉政、文明”这五大要义进行重点突破:一是健全交通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要高度重视行业稳定工作,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要密切关注公共安全,加强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四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五是更加重视行业文明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创建工作。
省局也把构建和谐航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董局长在多次场合、会议上强调构建和谐航道的重要性;张庆处长今年在航道工作会议上报告的主题就是围绕发展构建和谐航道。笔者认为,构建“和谐航道”是讲政治的一种表现,是贯彻落实省委、省厅、省局有关会议精神的具体实际行动,同时也是构建和谐镇江、和谐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和谐航道”是实现镇江“两个率先”战略的助推器。
从镇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水运为镇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苏南运河镇江段航道整治工程于1997年竣工通航后,发挥出巨大的水运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它沟通了大江南北物资经济交流,有效地改善了镇江地区的水运交通状况和外部投资环境,有力地带动了沿河经济的发展,给沿河的厂矿、运输船舶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还提高了沿岸农业的排灌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建设与改造,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社会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为加快镇江经济发展,镇江市委、市政府实施“富民强市”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区位优势,筑巢引凤,在运河幅地内建立起丁卯、大港、化工、丹阳等省级经济开发区,全方位、高起点的发展经济,取得了新的进展。建设起150万吨的京阳水泥厂、10万吨醋酸工程、亚洲最大的135万吨的金东造纸工程,还有奇美化工,嘉吉饲料、国亨工程塑料等重点项目均已投产,使镇江市工业经济规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镇江运河沿线1公里范围内有大、小企业435家,其中大型企业10家,出口创汇企业50多家,出口创汇产品近万个。丹阳市是苏南运河上一个中心港口城市,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67亿元,全市有年销售超5000万元、利润过500万元、创汇达500万美元的企业40家,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0家。该市借助“黄金水道”的优势,使各类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纺织、丝绸、服装、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塑料、皮革等十多个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