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管理的安定
①.人的管理最重要
中國的企業經營環境經歷數十年的演變,已經從最早期的賣方市場轉變為今天完全以消費者需求導向的買方市場。在傳統的賣方市場裏,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可以賣得出去,而且也能控制產品的售價,使企業能夠保持有利潤而繼續生存下去;在買方市場的時代裏,情況大不相同,不但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見得銷售得出去,而且又要面對市場價格的競爭。對於這種趨勢的演變,大家都感到加強管理才能使企業獲取利潤。
談到管理,在今天嚴格來說,也不算是什麼新的概念,每一家公司的經營者也會喊出管理很重要、管理要做好、必須加強管理等口號,然而,為什麼每家公司的經營成果又有那麼大差別呢?如上海頂豐公司630人,月做70個貨櫃,月工資110萬,且上海地區工資差價是鎮江地區的1.4倍左右,月工資卻比鎮江京友只多7萬余元,人員數量少100多人,為何差異這麼大呢?應該是有著管理上的差異吧。
我們每天講管理,那麼什麼是管理?管理是什麼?我今早起來打開電腦,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也沒有一個明確答案,故此,我便以我個人之認知,來對管理是什麼談談自己的看法。
管理是什麼,很多學者專家已介紹過許多了,大家想必也有所涉獵,而我對管理所作的解釋則從中國人最喜歡的拆字法來說明之。“管”字上邊是個“竹”字,下邊是“官”字,“官”者,幹部也,管理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要有人來管理,而且必須拿著竹鞭來督導下屬。
可是管理者憑什麼來督導下屬呢?總不能凡事隨著自己的喜好來判定,絕對不可以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沒有章法、沒有根據的觀念,完全只憑個人之好惡,來督導下屬,故此,管理必須要有“理”,依“理”行事。這個“理”字就是企業管理中具體來說就是規章制度、標準、目標、計畫。要管理好就必須先設標準、目標,確定計劃,所謂的計畫就是戴明博士所說的管理迴圈,P、D、C、A:有了計畫階段(P),就交付下屬去執行(D),在執行過程中,管理者必須將實際結果與進度和原先的目標或標準相比較,以發現有沒有偏差的地方,與所作的計畫進度相符合,這就是“查核”(C)的階段,查核有問題的地方,指正,由下屬自己研討改正,這就是“矯正、處理”階段(A),然後再依“矯正、處理”的對策重制定新的目標或標準及行動計畫,這樣重複不斷的計畫(P)、執行(D)、查核(C)、矯正處理(A)的管理過程,就是戴明博士和稱為的管理循环理論。
很清楚的一點,整個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者也是人,通過管理迴圈的過程,由屬下(也是人)來達成所定的目標及管理物件,如生產管理、物料管理、品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採購管理等等,所以,說穿了整個管理的重點就在人的管理上,只要人的管理做好,其他的管理就能做好了。
一個公司的運作離不開表單,流程和標準化及現金流量。在做任何管理時均應依標準,其方式均應以表單之方式顯現出來,在人的管理上,不能一概而論,因人的心智成熟和年齡及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同的年齡及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見解,他們的一些需求亦有所不同,切記不能一成不變,死抱原則和規定,但大體原則要堅持,故對人的管理要有技巧,必須因人而異,採取適當的方式來領導統禦,當然,最佳方式是以領導來替代管理人。
從上管理意義闡釋,就可以瞭解到,管理不佳的公司所常見的共同問題就是不敢管理,不敢管下屬,耽心反彈,無法領導統禦,現場裏要做一此改善活動,當然必須改變物流方式,機器設備佈置方式,以及作業人員操作順序和一些工作習慣等等,但是,往往只要作業人員有點意見,現場的管理幹部就不感做下去了,不敢面對溝通,說服下屬,不斷沒有領導統禦,反而被屬下領導了,說實話,如果要改變人的做事方法和習慣時,確實不容易,在有些公司,有時所做一些改善時,在沒有去做時,大家均是先作一番批評和指責,說一大堆不能做的理由,根本沒有人尋求執行改善的方法,將一項改善事項就扼殺掉了,同時也扼殺了改善者的興心,導致大家就不去做改善了,甚是可惜。
第二個問題就是沒有標準,目標,計畫,好壞不知,賞罰不公,無章可循,當然也就談不上管理了,所以,管理的基礎就是要做好人的管理,並且建立照章辦事的透明化做法,各階主管對所交待的工作事項不應有質疑的態度,應依標準或規定,設法去執行行才是,所謂的執行就是要去做。
②.優秀公司和一般公司的差異
難道是上海頂豐人較聰明嗎?管理的基本條件是要做好“人的管理”以及要做以“理”來管理的透明化境界,當然大部份公司認為這方面已經做到了:人的管理與考核也做得很好,可是怎老是比別人差呢?
在京友公司,其管理制度也很健全,可是和上海相比,整個人工成本為何會有那麼大的差距,也許有人會說,是地區不同,其公司文化背景和設備,原料配方的影響,或者頂豐人的忠誠度較高,工資待遇好,人員流動率較低等等因素,這種幾事不先檢討反省,客觀地分柝存在差異原因,進而找出改善措施,反而找出一大堆理由,自我安慰,自圓其說,接受差異而不思改善的心態,就是所謂的“鴕鳥心態”,這種“鴕鳥心態”在中國是經常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