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明实用管理学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管理行为论
第三章 行为控制论
第四章 系统论
第五章 差错控制论
第六章 事故控制论
第七章 信息论
第八章 腐败控制论
第九章 人才论
第十章 管理心理学
结语
前言
管理是一门科学,但是并不神秘。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管理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担了一定的管理工作。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习一点正确的管理学知识。因为本文从管理的定义到理论依据,都立足于中华文化,并从实践出发,针对中国的现实,力求深入浅出,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希望让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读者就能理解掌握。所以书名为《中华实用简明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何谓管理?“管”为约束,无约束则无管理;“理”为疏理,不疏理则无法约束。约束与疏理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管理。
汉字“管”从竹从官。竹是圆筒状物,具有约束物体的功能;官代表权力,管理总是与权力密不可分。“理”有通的意思,如“理气”,引申为有序,如“条理”。
现代高速公路实行全封闭管理,愈来愈像一个管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既有约束的功能,又有疏导的功能;水龙头,通过打开关闭能对用水实行控制,也是约束和疏理的结合。管理就是约束和疏理的对立统一。
1-2 管理的定义
1-2-1
定义:管理就是在约束的基础上,对被管理对象进行疏理并使之有序的行为。
关于管理的定义,西方有以下各种说法:
1、法约尔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
3、马克斯.韦伯的定义: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4、美国管理协会的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管理定义的多样性,反映了西方在管理思想上的混乱,说明了西方管理学在理论上尚未统一。他们的这些定义,都不能完整正确地反映管理学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其实上述几种定义,正说明了管理就是一种行为,但是行为只是表象,行为的目的才是实质,所以在行为前面要加上必要的定语,这样的定义才能更加准确反映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定义,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从管理一个国家到管理一个班组,对一切管理现象的共性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抓住本质,得出定义,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管理学的客观内在规律。
本定义是我们中国人下的定义,是中华管理学的基础,只要领会了这个定义的内涵,那么就会对管理学的本质豁然开朗。
1-2-2
行为:行为是生物活动的总称,有生命的生物才有行为,石头就不可能有行为。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的行为或行为组合。
1-2-3
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主动地去行动;不作为是消极地不行动。管理行为中也包括了极积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管理也要有张有弛,有堵有疏。
1-2-4
行为的四大要素: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主体是指行为的实施者,是谁在作为或不作为;客体是行为指向的目标,是对谁作为或不作为;主观方面是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客观方面是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1-3管理行为的构成
1-3-1
管理作为一种行为,同样具有四大要素。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1-3-2
管理行为的主体是人。管理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行为,但是组织、法人机构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最终还是要分解到每一个具体人的头上。在现代社会,管理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
1-3-3
管理行为的客体。管理行为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说到底也是人,是人的行为,是对人的行为实行规范控制调整。道德、纪律、法律都是人的行为规范。
1-3-4
管理行为的目的(主观方面)。管理总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有管理的目的都离不开建立某种秩序,使被管理对象在受控的条件下实现有序化。
1-3-5
管理行为的结果(客观方面)。管理是为了有序化。但是不同管理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无效的管理不仅不能产生有序化的结果,反而可能产生混乱或失控的后果。因此,管理行为的结果有正向的、积极的,也有反向的、消极的,通常情况下正反两面的后果同时存在,但必然有一方起主导作用。
1-4小结
管理是动词,是行为。管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被管理对象并使之有序化。管理不在于是否进行,而在于是否取得效果。管理行为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不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愿望,而在于管理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第二章 管理行为论
2-1管理的目的
2-1-1
任何一个管理法规,开宗明义第一条,总是“为了…特制定本法”。这里的“为了…”就是管理的目的。
2-1-2
管理的目的是有序化。
任何管理的目的都离不开建立和维护某种秩序。例如交通管理,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交通秩序,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行动的方便。只有在有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安全畅通。总不能为了畅通去闯红灯,也不能为了安全而不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