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赢利组织的预算控制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非赢利组织也拥有或控制着部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样有着追求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而都需要得到财务的支持与帮助。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支持就是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反馈及修正。预算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非赢利组织预算人本化
[作者简介]陈敏昭,男,河南灵宝人,三门峡行政学院计算机信息中心主任、经济学副教授。
一、组织、非赢利组织和预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组织管理亦是如此。组织这个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其中之一涉及作为实体本身的组织,另一个涉及作为一个过程的组织。或者说,组织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构造实体的统一,是静态结构及其动态运行的统一。我们这里所谈论的组织是广义上的组织,既包括赢利组织,也包括非赢利组织。无论是赢利组织或是非赢利组织,都拥有或控制着部分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都有着追求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而都需要得到财务的支持与帮助。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支持就是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反馈及修正。我们这里讨论更多的是非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顾名思义,它是由志愿人士组成的自我管理团体,以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谋求成员自身的利益。如果我们同意“政府是以强制求公益”这种说法,那么,各级政府和现实中的那些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等,都可以归入非赢利组织之中。
预算是一种人的行为的集中体现,它将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与未来目标相联系,集中表现为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因而,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是组织富有成效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对赢利组织来说,编制并执行预算已经司空见惯,并且已经卓有成效,而非赢利组织对预算的认识和作用往往存在着偏见并且被忽视。尽管有些政府已经偏离了非赢利组织、尽管各级政府都编制预算,但是其公开性、公益性、透明性和效率常常令人怀疑。至于其他非赢利组织如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等对预算的研究与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这也是我撰写本文的初衷之一。
二、预算的特征
预算也称为预算控制,是将组织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定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这里的“定量”包括“数量”与“金额”两个方面。其中“数量”反映了预算活动的水平以及支持这种活动所需要的实物资源;“金额”部分则由预算的数量乘以相关的成本或价值取得,主要用以反映预算活动所需的财务资源和可能创造的财务资源。预算首先是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
预算具有如下特征:①风险自抗。预算控制不仅以市场和环境预测为基础,而且更进一步针对预测的结果及其可能的风险事先制定相宜的应对措施,从而使预算本身具有了一种主动的反风险的机制特征。不仅如此,以资源聚集整合与有序运作为基本点的预算控制,不仅为组织适应市场和环境、抗御风险提供了优势的资源支持与保障,更直接带来了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极大提高。而高效率本身同样也直接意味着组织具有了比较强大的风险抗御机能。②权力制衡。预算作为现代管理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在其组织结构体系的设置上应当满足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各组织权、责、利、义务对等原则;二是不同组织在权限上立足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以保证权利的制衡并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转。③以人为本。预算制度的内核在于谋求人本主义加人治基础上的制度主义和法治,并依托环境预期,在管理上确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前战略思想与灵活机动的事中战术原则,从而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秩序化与高效率性,其控制过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应当体现为“人管”而非“管人”的过程,是一种制度约束下的人性化的自我控制与调节机制。
三、预算循环
预算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预算目标拟定与预算编制、责任落实与推动实施、业绩报告与问题诊治、业绩评价与责任辨析、奖罚兑现到总结改进的系统化过程。
1、目标拟定与预算编制。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目标是行动的起点,预算目标也是预算控制的起点,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预算目标分为组织预算目标与各层级责任预算目标,所编制的预算也相应分为总体预算与分级责任预算。在整个预算体系中,总体预算目标居于最高的统驭地位,它不仅明确了预算期间组织发展的目标方向、必须达到的竞争水平,规范着组织内部各层阶成员或责任单位资源配置的整体结构与行为基准,同时也为责任目标值的合理核定,从而责任预算的具体编制确立了必须遵循的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