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建设和谐文化”的时候,除了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等事业、“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等常规性的项目外,还特别谈到,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点是一个新的内容,也是也新的亮点,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的意义,尤其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它的提出不仅标志着和谐文化进一步健全,也标志着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道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现,也是执政理念更为人性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因此,对于准确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含和外延,对于我们来说就变得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事实上,很多人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是表象的,当然,我也不例外。经过学习和思考,对于它们的认识,正在一步步深入。下面这些文字,就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工整理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我的思考和感悟在其中。不过,有很大一部分是“拿来主义”的,甚至是直接拿来的。在这里一并列出来,大家一同学习和交流。

  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何者为“人文”?“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

  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各指什么呢?

  “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有目的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作者:白贵才 企业高管

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