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

优秀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

没有顾客的消费需求,就没有公司的存在,或者说,如果产品找不到需求,仓库是产品最好的归宿。

虽然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可我们对于消费需求是如何发生的?却知之甚少,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消费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显见的、已经发生的消费需求,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发现它,另一种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也是从来没有存在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去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当下的真实情况是:所有的消费需求(包括了显形需求和隐性需求),几乎都被发现了—-当大量的创业小企业试图进入这些市场时,才发现它们已经被业已存在的大企业或产业集群几乎分割完毕,于是,它们开始在已经形成的“消费需求”的市场的框架下,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所谓的“满足顾客”变成了“争夺顾客”。

显然,“创造需求”相对于“满足需求”来说,要艰难的多。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于需要、需求、欲望等等不同层次,是不做甄别的,特别是没有实际发生购买行为的时候,这就导致了“创造需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事实上,创造需求是相对于“欲望”这个层次而言的,也就是说,创造需求的实质是创造尚未发生的需求,而尚未发生的需求只能是来自于消费者渴望中的生活,也就是消费者的欲望。

l “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

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满足需求是已经发生的消费需求,它所追求的纵向的好上加好,所以,它是在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行为;而创造需求则是尚未发生的消费需求,所追求的是横向的越来越细的细分,所以,它是在组织外部的、消费者层面上发生的竞争行为。

一条街上有三家水果店。

有位老太太来到第一家店里,问:“有李子卖吗?”店主见有生意马上迎上前说:“您看我这李子又大又甜,新鲜得很呢!”没想到老太太一听,竟扭头走了。店主纳闷着,“奇怪啊,我哪里不对得罪老太太了?”

老太太接着来到第二家水果店,同样问:“有李子卖吗?”第二位店主马上迎上前说:“我这里李子有酸的也有甜的,那您是想买酸的、还是想买甜的?”店主回答。“我想买一斤酸李子,”老太太说。于是,老太太买了一斤酸李子就回去了:“最近我儿媳妇怀上孩子啦,特别喜欢吃酸李子”。

与前一天在第二家店里发生情况一样,当第三位店主在了解了前两位店主的遭遇后,他主动的凑上去跟老太太说:恭喜您老人家快要抱孙子了!怀孕期间最要紧的是吃好、胃口好、营养好啊!”。“是啊,听说多吃些维生素丰富的水果,生下的宝宝会更聪明些!”,“很多书上说猕猴桃含维生素最丰富!”“那你这有猕猴桃卖吗?”“当然有,您看我这进口的猕猴桃个大汁多,含维生素多,您要不先买一斤回去给您儿媳妇尝尝!”这样,老太太不仅买了一斤李子,还买了一斤进口的猕猴桃,而且以后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来这家店里买各种水果了。

这三家水果店的店主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市场认知。第一个店主只是一味地告诉客户自己的产品如何好,而不了解客户需要什么,它是典型的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的高高自大;第二个店主才是以顾客或消费为中心,至少,他懂得通过简单的提问了解了客户的一般需要,并且通过顾客的一般需求,来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而只有第三位店主才是创造需求的高手,他不仅仅了解和满足了客户的一般需求,而且还挖掘和创造了客户的需求—-需求背后的需求。

至少,“创造需求”意味着发现“需求背后的需求”,那么,什么是“需求背后的需求”哪?一般来说,在一种显见的消费需求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种真实的需求,就如同矿泉壶和矿泉水之间的区别一样,中国的某个矿泉壶厂家误以为矿泉壶产品的畅销,是来自矿泉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当矿泉水产品出现之后并且淘汰了矿泉壶厂家,这家生产矿泉壶的厂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畅销的并不是矿泉壶,而是它能够产生出来的矿泉水—-矿泉水就是矿泉壶这款产品畅销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过,发现“需求背后的需求”,仅仅代表着较好的市场洞察力,并不代表着“创造需求”本身。

实际上,绝大部分消费者存有两套生活方式:一套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实施着的,在大半情况下,这套生活方式支配着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经自我论证,合乎这套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的采购;就是在有更好的购买条件下,以类似的理由采购“更优”产品或服务。这套生活方式通常是持续的、稳定的,不太会轻易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消费者只有这套生活方式,那么,消费经济将趋于简单循环,而企业的创新价值将会式微。

事实上,消费者心目存在着另一套清晰程度不等的“渴望中的生活方式”,这套生活方式可能是从某种渠道得到的信息碎片拼成的:同事、邻居得到的“好东西”样式,自己所用品牌以外竞争品牌提供的新广告、新的产品知识,时尚或家居杂志上的富有冲击力的照片,电影明星富有气质的显摆,朋友们中的传说及亲友们的闲谈。但不管怎么说,这套若隐若现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消费者一种“假如能够那样,那就更好了”的生活理想。

作者:孙景华 管理专家

孙景华,私人企业,十年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