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王者”的超卓智慧
中国兵法商业解读:一个军事学者眼中的商业世界
作者:张文波(本博编辑整理)
第一部分: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孙子兵法》⊙孙武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历史印证了战争安定天下的事实。历代兵法名家都将兵法作为制止流血、斗争的方法来安定天下。据《史记》记载,庞涓和孙膑一同和学习兵法,但是他们的老师却没有将高深的兵法传给庞涓。为什么给孙膑开小灶?这涉及到中国兵法的本源――非善者以为之。没有以安定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胸怀,是没有资格学习最高境界的兵法的。
没有真正先天下之忧为忧的精神,无法了解中国兵法的至高境界――牺牲。所谓牺牲,不是让别人牺牲,而自己躲在后面。用兵之道,难在牺牲,这是难以避免的。在更多的时候,往往要有意识的去牺牲。而作为统兵谋局者,如果对于牺牲无动于衷,不致力于避免牺牲,舍小救大,最终是注定要失败的。兵法战略强调慎用战争,因为战争充满了不可测因素。再者说,战争消耗极大,所以自古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之说。
中国兵法强调――善谋天下,先胜后战。
这里的善谋,指的是擅长以谋略取胜。孙子兵法第一篇就强调使用计谋来谋划,而不像商业中的许多人那样恃勇斗狠:看到人家在挣钱,就不顾一切的去做,等到真正运营起来,才发现此一时,彼一时,没有永远的蓝海。还有一些人,依靠着不管是自已的,还是依靠特权借来的的资金、规模等优势,去打价格战、服务战等。这种损人不利已的打法,也许最终失败的是自己。中国兵法特别强调,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在详细的谋划下使用。
中国兵法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即从全局的角度来衡量局部的得失。
楚汉争霸,就是典型案例:为什么百战百胜的楚霸王项羽,只输了一次就彻底失败了;而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最终得天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千条万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项羽没有全局观念。项羽的百战百胜,是从局部来看的。而刘邦的最终一战定江山,却是从全局来决战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刘邦只是在与项羽的战斗中失利,而对于其它人则赢多输少;而项羽则是从战术的角度来定输赢,而忽略从全局的输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项羽是被刘邦从全局上逐步蚕食掉的,而项羽却最终没有醒悟过来。
说到先胜后战,可能有许多人不了解。已经胜利了,还打什么仗?这不是没事找事嘛。其实,这里说的先胜后战,是在具有了作战胜负的绝对优势以后,才进行作战。而不是通常的,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说。先到了战场上再寻找优势。
战争中,许多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而先胜,就是谋求改变这些因素,使这些因素成为于我方有利的战略优势。最终,具有了决定性的优势的时候,可以说作战已经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了。因为这时,胜利已然在手中,是十拿九稳的(有点略微夸张)。到了这个时候,不但可以绝对优势用作战的手段征服对手,还可以通过谈判,不战而胜。这就是中国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正意思。
中国兵法中,不提倡穷兵窦武,并不是因为惧怕战争,而是强调打造战略优势,寻求先胜后战的至高境界。我们前面说过,作战是不可避免的手段,也是必需的。但是,作战的风险及负面因素也很大,因此要谨慎使用。从实际来说,通过坚苦作战而取得的胜利,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的作战斩获少,牺牲大,远远不及“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先胜后战。
第二部分:天时、地利、人和
【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孙武
中国人谈论兵法,都有一个极大的误区,即往往从极高的层次去看待战略问题。首先,这是由于缺少实践的缘故,没有真正经历战场的生灵涂碳,是无法真正的了解兵法的丰富内涵的。在古代,善于用兵的军事家很多,而著书立说的却极少。就是著书立说的,也必然是文采高绝之士,如孙子,吴子等。后来的学者既没有实践中体悟中国兵法的机缘,又流于华丽的词藻中,沉迷于想当然的理论当中。即使是研究真实的历史案例,也误信胜者不实记录,没有真实从对垒双方的实际环境中思考,而导致失之偏颇,随波逐流,没有精辟见解。
真实的历史中,胜者也是逐步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因此,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竞争中,以有限的资源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为王者?这就是真正的残酷的现实的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团,就要从善分而治入手,去重温绝代兵法大家的超卓智慧。
《三国演义》中始终强调一个概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和人和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意义,那就是战略细分。真正深入中国文化,特别是兵法思想,则会发现:相对与绝对这个基本思想将贯穿始终。而以兵法来寻求资源的最高效率,则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的问题。
战略细分,就是中国兵法中推动相对与绝对进行转化的众妙之门。我们以朱元璋取天下的策略来说,看看是什么样的策略支持了他最后统一中国。在攻下南京以后,朱元璋首先面对的是:北方的元帝国军队正与刘福通的红巾军激烈厮杀,处于战略对峙之中。而西南、南方则是由各起义军,割剧自立,拥兵自重。在江南的几股最大的军事势力中,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安徽的大部分和江西的一小部分。而张士诚则控制了江苏、浙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除去以上几人以外,还有方国珍、陈友定和明玉珍等几股较小的势力。这样,朱元璋要消灭这些对手,则显然其实力不占据优势,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