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完整稿:
李国盛:中国很多出口产品的形象是低价格、低质量。研祥凭借高质量而且高价格的产品在高科技领域赢得了优势和尊重。研祥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承担了很多额外的压力,甚至要为一些劣质产品造成的负面形象买单。陈总能谈一谈这种额外负重的感受吗?
陈志列:我们93年成立还是婴儿的时候,海外的成年选手已经都在国内了,压力一直在。人都喜欢没有压力,不过回过头来看。这种压力对研祥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把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部每个人的压力之后,我觉得这个企业上上下下一起迸发出来一种干劲,这种压力是必需的,没有压力,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研祥。
我们打国际市场时候遇到更多困难。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消费者都是买过中国产品的。我们去俄罗斯的时候,他们的警察说中国有些产品质量有问题。俄罗斯警察在大街上见了中国人甚至都得查护照。不过我们在很多地区已经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产品的看法。
李国盛:研祥在特种计算机领域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你们有什么绝活儿?
陈志列:我觉得还是主要靠幸运。我妈老说我爹智商比我高。也确实是这样,而且我爹的同事也认为他是干企业的好材料,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干成呢?这个跟时代有关系,没有这个时代,也没有我们这茬人,所以说幸运不是开玩笑。
李国盛:其他很多企业也都赶上了改革开放。
陈志列:首先我们要问,中国做得棒的企业,是不是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面?是不是都被媒体熟知了呢?这要打问号。我记得有一些书出来,说总结过去三十年,都是用了大家熟知的一些企业描绘的三十年。
我们这个行业拼的是技术研发能力。我们刚创立的时候,资金又没有,当时从学校没有毕业几年不懂很多的管理,就只有是钻技术。MBA教学里面说比较优势,跟周围比看看哪些是自己强项,我们就上了技术创新这条路。当时九十年代初没有太强调技术领先,创新这些东西。我觉得可能是物以稀为贵,深圳政府也一直鼓励,当时我们叫“民办科技企业”,现在深圳又编了一个词,叫做“民营领军骨干企业”。 我们那个时候为什么靠技术做,是因为我们是技术人员,有这个优势,无从选择。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以后,政府也一直鼓励我们,所以比较幸运。
李国盛:民营企业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现在能和国资、外资平起平坐了吗?
陈志列:以前全国到处招商,全球五百强到你这来了,是因为你这里人力成本的低,回头其他国家人力成本更低的时候那些企业就会撤离。后来政府发现谁干大了,还留在这呢?那就是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比如南方一些地方就发觉这个事情,靠引进台资迅速壮大了GDP。但是发现本地没有获得最大收益。因为他们把利润都转移走了。当地政府发现这个问题后提出得三头齐进,不光是外资、国资还得把民企好好发展起来。现在民企的环境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