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盛:您创业之前想了四个半月,做了充分准备,甚至十年内都不用去想这方面的事情。03年您又想了4年未来十年要做的事情。为什么第二次用了那么长时间?
陈志列:03年那个时候创业,很简单的,就是零,白手起家。花四个半月时间前前后后想。后来我知道有个词叫swot分析,就是权衡利弊。创业就是从零起步。光脚不怕穿鞋的,失败了就是再回来,再找份工作。
所以对于创业来讲,四个半月的时间,我认为很长了。但是我们03年开始考虑未来十年,甚至未来二十年,我们在目前这个基础上,这么多人的团队,已经有这样的行业、地位,再在国际市场上做到什么样?包括我们行业的定义是不是要拓展?还是要不要向上下游拓展?这个时候的问题复杂太多了。
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还有我们要不能因为一个战略目标,而让大家生存的现状再去走一个低谷。因为这么多人走低谷是不可能的,原来我们说退回去就退回去了。另外我本人也需要学习,四年时间,我读了中欧的EMBA,请很多名师大腕探讨。这些时间加在一起,我觉得这四年和那四个半月相比不算长。
李国盛:有些人认为创业是想的差不多有个方向了就开始下手干,过程中逐渐完善,甚至调整。因为过程中会有变化,之前设想的可能需要调整。您怎么看待这种不同观点?
陈志列:首先讲战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我们做了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战略也是需要做调整的。但是如果是准备充分的,把各种情况考虑比较透的情况下,这种修改是小修改。比如已经定下来战略以后,修改20%—30%是合理的。如果修改50%—60%那说明当初制定战略的时候有问题,对未来出现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失误了。
李国盛:07年中国新一代国家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国家标准是研祥参与制定的。有个说法是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订标准,可否说研祥已经达到一流企业的境界?在您的眼中研祥还有哪些短板?
陈志列:如果说研祥参与制定了国家新的工控机标准的话,应该说我们07年刚进入了一流企业行列。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还差得远。因为我们下一步目标不是保持中国老大的位置,而是说在世界上什么时间能够拿到全球老大的位置。这是我们毫不动摇的全球战略目标。这个没有什么调整的,是一定要拿的。至于哪年拿的问题,可能是稍微前后两年。我们也设了时间表是2017年。
在国际市场要拿到全球行业老大的目标来看。从这个角度,我们和海外巨头相比,我们也有很多不同的短板。当然,他们和我们相比也有短板。就像拳击一样,我左勾拳是短板,他没准右直拳就是短板。竞争行业不是说没有短板的选手就一定赢,而是那些善于用自己长坂去攻击对手短板的选手才能赢。
李国盛:长板和短板详细解释一下。
陈志列:我们的短板也是目前一个很大挑战。过去15年我们形成了自己非常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这个是在中国咱们五千年儒家文化的体系下,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这些理念。你把这些理念去欧洲,去美国,百分之百适合吗?NO,肯定不是。全面要改变吗?肯定不行,全面改变就不是研祥了。如果说一点不变是零,全部改变是一百的话,这两个都不合适。合适的点在哪呢?我们不知道。这是我们一个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的短板。
我们那些竞争对手在多区域全球实施这种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他们在全球多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市场战略的布局合调整方面,是研祥的短板也是挑战。
这个东西没有办法靠咨询公司来解决,只有自己解决。自己解决就是一个磨合,然后找到这个点在哪,不合适就调,调就要花时间,这是磨合的过程。而且我们只能花时间来解决。如果要说短板,这是我们的重大短板。
长板的话,我想我们现在超越中国市场,和海外这个市场,和海外竞争对手比,我们已经非常清晰知道我们的优势在哪了。我们的优势就是中国人的优势。中国人勤快。我们的德国的代理讲,他说,你们亚洲的厂家,日本厂家来,下了班来就喝酒。就是你们来了,什么也不干,就是回宾馆玩命干活。我们下午跟他讨论,说明天接着谈,晚上我们就做了五个方案出来,第二天他们就傻了。他们回家就回家了,和老婆孩子享受生活去了。你们怎么能这样呢?我们干到晚上三点,拿五个方案,他就傻了,时间长了,他就说中国人勤快。我觉得这种勤奋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不是说研祥的人才勤奋,中国人普遍勤奋。我预计下一个三十年,中国人勤奋的特点,还不会消失。我是说咱们中国人大部分。再过三十年消不消失我不好说,所以这个真的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人员在海外出差,礼拜六礼拜天都在赶往下一个要干活儿的地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