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层结构:战略、管理、技术
懂得了企业经营中的投机、战略、领导、制度、技术五层结构后,理论上说,我们已经知道企业过去是靠什么成功,又是因什么陷入困境,我们自身长在何处,短在何处,今后应该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开掘自己的潜力,避开自己的弱项,也知道如何借用外部的市场力量,如何耐心积蓄力量等待突破发展瓶颈。
但是,仅懂得企业五层结构,有时候还不容易分辨各种管理时尚、思潮、主张、观点、概念的对错优劣,容易被一些新时尚、新思潮、新主张、新观点、新概念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中陷入误区。因为,现在有许多从不经营企业的人在研究企业,有许多只懂得数学模式的人研究企业,以专家的身份对企业说三道四,似乎还说得挺有道理。
这些旁观的专家在探讨:垄断好还是竞争好?多元化经营好还是追求核心竞争力好?扁平化好还是结构复杂好?拿来主义好还是自主创新好?世界是平的还是金字塔式的?制度创新重要还是技术创新重要?关键在于细节还是战略?管理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等等。
目前中国的管理教学和培训市场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来形容:
论坛满天飞,
专家金口开。
观点奇又新,
深浅难搞清。
回家想一想,
还是自己行。
人人自说自,
经验成丛林。
这种情况令人极其困惑。一方面,我们需要开阔视野,需要不同观点,需要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却看到概念混乱,骗子横行,自我膨胀,大话连篇。
为了摆脱这种令人困惑的状态,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旁观者视角,将五层结构压缩为三层结构:投机与战略,面向企业的外部事务为主,合称为战略;领导与制度,面向企业的内部事务为主,合称为管理;加上技术。
旁观者视角在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上有所欠缺,但是,对于我们观察、分析企业行为还有很有价值。
第一节 战略成功与垄断
当我们把投机与战略合起来称为战略时,战略的现实性、操作性下降了。翻开任何一本企业战略的教科书,你发现不了投机的重大价值,也没有人告诉你战略需要穿透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企业战略教科书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最典型的是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部曲而闻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他对于企业未来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考虑甚少,对于企业内部经理人员的成长和领导考虑甚少,对经营当事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考虑甚少。他只是相对静态地描绘了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波特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研究者,他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在考察了企业的静态战略地位、静态竞争优势,对缺乏经营体验的学生也许会有学术上的吸引力——但是误人子弟,对于解决当事人的困惑助益不多。
但是,静态观察也有一个好处。什么样的企业是战略上成功的企业?按照波特的分析,战略上成功的企业是避开了竞争的企业,即垄断型企业。当然,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背景下,波特小心翼翼地避开“垄断”一词,用“产业壁垒”、“进入扼制价格”来代替“垄断”。但是,翻译成日常语言,“进入扼制价格”,就是垄断价格;“竞争优势”,就是垄断优势;“竞争战略”,就是追求垄断地位。这一点上,波特其实并没有说错。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做梦都在想着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客户、垄断资源。从旁观者来看,从结果来看,成功的企业竞争战略就是构造、加强、维护垄断地位的战略。
那么,日常经济生活中有多少种垄断因素呢?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十大垄断因素: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垄断、地理位置垄断、资源品级垄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垄断、转换成本垄断、经验曲线垄断、政府关系垄断、资本垄断、销售渠道垄断、品牌垄断等。
当然,垄断并不是永久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暂时的垄断,一年半载、三年五载,能垄断多久就有多久的垄断利润。垄断也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但是,只要替代产品成本高昂,企业就能够享受相对垄断利润。
垄断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定法律、经济政策下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越超时空的、超越技术条件、超越法律法规、超越经济政策的无限度的不可替代性。如果把后者定义为垄断,则生活中不存在垄断。如果把前者定义为垄断,则经济生活中充满了垄断。
事实上,任何人想创办企业,一定要问一问自己:我的企业有什么因素是别人没有的?有什么能力是别人不具备的?如果你没有任何一项别人不具备的能力或因素,那么,还是不办企业为好。
一、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垄断
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垄断是最明显的垄断,也是西方跨国公司的最大竞争优势所在。微软的视窗软件售价99美元,制作成本不过0.5美元,成本毛利率高达19800%以上。但是,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一旦用上了视窗,熟悉了视窗,我们就会被它锁定。即使别的软件如Linux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我们要切换到新系统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需要花费的时间价值超过99美元,我们就不会切换,这叫自锁定。如果周围的同事、朋友都用视窗软件,单单我一个人用Linux系统,和别人交换文件需要转换格式,就不方便,这样,我们也不会更换新的那怕是免费的软件。这叫互锁定。靠了这两种锁定机制,即垄断机制,微软才能定如此高昂的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