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整体管理》连载二十七:操作细分化、合理化、制度化、标准化:泰勒制

四、操作细分化、合理化、制度化、标准化:泰勒制

但是,企业里仍有一些工作是非流水线化的,例如车工、铣工等,他们的工作仍然需要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仍然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这些工作如何制度化?

泰勒出现了。弗雷德里克·W·泰勒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家境富裕,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但是由于与父亲闹“独立”,再加上视力衰退,他退学当了一名机械工学徒,喜欢上了机械操作,也喜欢上了实实在在的劳动生活。1878年学徒期满,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工作,在6年之内从一名普通工人上升为职员、机工、机工班长、车间工长、负责全厂修理和维修的总技师,直至总工程师。

这段经历非常重要。如果泰勒是科班出身,以管理者的身份到企业工作,恐怕未必能够找到使操作细分化、合理化、制度化的门径,也未必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各工种的操作过程,因为企业的中上层将有大量亟待解决的、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泰勒去处理。但是,作为一名本应工作在工业企业神经中枢的优秀学生,却阴错阳差地在神经末梢工作了四、五年,这就使他有可能提出使神经末稍合理化的方案。

突破性的变化发生在泰勒从工人升为工长后。在当工人期间,泰勒逐渐认同了自己的工人身份,与其他工人一起诅咒老板,一起磨洋工,一起隐瞒生产潜力、降低生产定额,以尽量轻松地完成任务,以获得工资和奖励。当了工长后,泰勒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他努力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但工人却继续磨洋工,甚至用制造机器故障、摧毁机器的办法来报复。年轻的泰勒面临一个古老的难题:如果站在工人立场上,那么或者班组的任务不能完成,或者报酬过高;如果站在老板的立场上,又会对不起自己的工人兄弟。怎样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呢?

泰勒认为,关键在于给每个工种制定一个合理的工资率,这个工资率是在现有的设备和原料前提下可以完成,还略有余地的工作率。以往的工资率都是讨价还价的结果:在一种工资率下,由于工人熟练程度提高,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较高工资。结果,老板便降低工资率。有了这样多次经历后,工人们学聪明了,不再卖力工作,也不让老板知道他们改进了的方便操作,在日产量上达成一种相互默契。如果不能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打破这种默契,那么提高效率是没有希望的。

怎么打破这种默契呢?泰勒在搬运车间作了一个实验。在泰勒工作的19世纪80年代,汽车还没有发明,当然就没有铲车、叉车和各种搬运机械,无论是搬运矿石、煤粉还是炉渣,都是靠铲工。按一般人的印象,铲工的动作是够简单的,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泰勒说,不,如何用铲是一门科学,铲工科学,复杂着呢!矿石重,钢渣更重,而煤粉、石灰则轻。都用同样大小的铲,行吗?一次铲运量大,铲速慢,综合起来效率就不一定高;一次铲运量小,铲速快,综合起来效率也不一定最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铲斗面积最适合何种材料呢?这就是铲工科学,这就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做长时间的实验。第一次实验铲重矿石,每铲装运量38磅,每人每天的总运量是25吨;然后把铲子截短一些,每铲装34镑,每人每天的总运量是30吨;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21.5镑/铲的每天总运量最大。根据实验结果,泰勒判断,对所有的物料,都是21.5镑/铲最合适。这样,铲焦炭的用大叉子,铲煤粉的用大杓铲,铲铁矿石的用很小的平铲,泰勒一共准备了10种以上的铲子,每天清晨铲工调度室根据当天的活计分配给不同工人不同的铲。在泰勒工作的米德维尔钢铁厂,装卸是一个庞大的部门,有400到600名工人(根据季节和繁忙程度不同)。经过三年半时间的操作研究、训练和实践后,工人数量减少到140名,每名工人的工资则比以前多60%。

实验的成功大大鼓舞了泰勒。他由此提出一个完整的思路和操作模式,来提高工人的效率,即工时研究。研究分两个阶段,分析阶段和建设阶段。在分析阶段,每一个操作都将被分解成若干基本动作,即细分化,例如,转身、弯腰、抬手等,去掉无用的动作,记录下有用动作的最快完成时间,记录下停顿、耽搁、延误、休息的时间。在建设阶段,要形成连贯的、没有多余动作的标准操作,即合理化。为配合标准操作,则需要相应地改进工具、机器、原料,即制度化、标准化。此外,还要建立基本动作和时间的档案材料,以便用于分析其他操作。

毫无疑问,泰勒制有效地提高了操作工人的效率。但是,我们也不要夸张了。现代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还是靠巨大的技术,靠工厂设计。如果说,20世纪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0倍。那么,其中只有2、3倍是靠泰勒制提高的。今天再走进钢铁企业,再也见不到铲工了,只见得到铲车司机,其效率是泰勒制训练过的铲工的30倍到50倍。

其次,泰勒制并不是独特的、神秘的。事实上,在工业生产系统的神经末稍处,有无数聪明人自觉不自觉地在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效率,只是泰勒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并把它上升到科学管理的高度。与泰勒同期,有一位砌砖工叫弗兰克·吉尔布雷思,独立地提炼了泰勒制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吉尔布雷思的经历与泰勒很相似,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通过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但后来又阴错阳差地决定去当砌砖学徒工。与铲工相比,砌砖工的技术显然复杂得多。经过长时间的砌砖生涯,吉尔布雷思发现,有许多动作是可以直接省略的,有许多动作是在作无用功,有许多动作是在改进工作条件后就可以省略的。例如,当他弯下腰取砖时,他发现,取起一块4磅重的砖,却要让250磅的体重下降又上升2英尺,这完全是浪费体能。如果把砖块放在可升降的脚手架上,岂不是省力得多?当他拿着砖看哪一面更平直,以放在外边时,他想,如果有小工事先挑好砖的方面,放在一个“砖盒”里,岂不是可以节省熟练工的许多时间吗?当他发现,砌砖工必须在放好砖以后用灰刀柄轻轻敲打几次砖块时,他想,如果灰浆调得适当,不用敲砖,直接用手压就可以把砖放平,岂不是更好?就这样,吉尔布雷思把砌砖的18个动作减少到了5个。为了省下一个动作,吉尔布雷思有时要经历很长时间。例如,想清楚弯腰浪费体能,并找出改进办法,吉尔布雷斯花了1年半的时间。

作者:韩德强 管理专家

韩德强,1967年7月生,浙江绍兴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MBA讲授《企业战略管理》以及《管理学》两门课程。演讲深入浅出,风趣生动,逻辑严谨,充满激情,很可能是中文世界里最出色的演讲大师。清华大学卓越总裁班最受欢迎的讲师。曾连续七次为中国广州核电集团EDP培训授课。还为航天科工集团、赛特集团、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等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