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在危急中领导变革

思变的基础,在于精准地判断形势。《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提出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若干思考。

现今,叱咤在中国商海中的企业,在这场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中,需要对环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使之成为指定投资发展策略的一句。是的,多数企业面临着痛苦的煎熬。但在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这种“痛”先放一放,放眼宏远,果断决策,进行变革。决不能在温水中等死,这是一个常识。

但很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企业虽然面临的形势不好,但大多数仍然抱着等等看的态度应对这场危机,而没有果断有为的判断力和勇气。因此,中国的CEO们需要重宏观角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好消息和坏消息

在没有100%准确的判断时,不妨将市场想象得更糟糕些,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更大损失。用友总裁王文京在《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中说:“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或从外销转向内销、内外销并举,或从代工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或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价值、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或从制造延伸到服务,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或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升级风险管控能力体系,都要求企业在创新、经营管理和人力绩效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升,重塑企业的核心能力。”

现在,不少硅谷的银行家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场看似在美国发作的经济危机,到底对美国的影响大,还是对中国的影响大?当然,站在不同的视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这场危机中所承受的折磨要大于美国和欧洲。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做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三条腿”走路,即外向型经济、不动产投资和政府、国企消费。如今,着三条腿中的两条都出现了问题。

首先,出口面临萎缩,这在近期的海关统计数字上表现明显。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纷纷捂紧了钱夹,不敢再负债消费、超前消费,这导致了一些中国外向型生产企业不得不减产裁员。

摩根·斯坦利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45%的货物出口到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30%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面向出口型的制造业。显然,中国经济高度依靠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当西方市场颓态尽现,玩具、服装业的制造商受到很大冲击,当然IT业制造商也不能幸免。

在深圳,大量的OEM制造商面临订单匮乏的局面。因此,在这个时候,企业应该转变思路,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潜力市场。近期,用友《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份真实有效地报告,将现在中国企业现状,危机表现,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分析的细致入微,表现出用友在危机中同舟共济,伴随企业共度难关,带领中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寻找一条评稳过度之路。

第二点,由于消费者信心降低,导致不动产投资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救房市、救车市的政策也说明了这点。不动产投资放缓对于IT产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作用也将更持久些。最近,中央政府报告的城镇失业比例为4%,国外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的失业人口计算在内,失业比例将达到10%~11%。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也提醒要注意“隐形失业”问题。失业人口增加必然减缓IT消费需求的增加。

在危机中变革

中医讲:不通则痛。乐观的说,金融危机成了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必然遭遇经济周期,中国企业也早已面临结构调整的问题。范围内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直接面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资金紧张等等问题,促进企业思变,改变,创新而采取等等举措。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让自己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93%的企业CEO
认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这既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举措,也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发现,业绩出众(年均毛利率≥20%)的企业表现更为积极,他们更加积极思考转型、升级的路径、挖掘市场机会、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种巨幅的经济调整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要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企业所拥有的规模和过去成功的经验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定能安然度过这次经济结构性变迁。关键在于主动变革,适应变化。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决定能否成功变革的关键要素是三个:持续创新、管理提升、提高人力绩效。这是当前CEO们重塑企业基本面,必须要扎实做好的三方面工作。

从一些从容应对危机、有效解决问题的企业实践中,《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总结出这样六种转型升级路径,可能对其他中国企业应对危机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分别是:从外销向内销转型;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整合产业链资源;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升级。

重塑中国企业,即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业务增长。具体而言,即中国企业必须要回归到基本面,通过持续的创新、精细化的经营管理以及高效的人力资源来获得发展。

无论是通过本白皮书中所归纳的六种模式中的哪一种实现转型和升级,持续的创新、精细化经营管理和高效的人力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因为前两者是提升盈利水平的方式,而后者则是执行者。

然而,要重塑基本面,实现再造,企业本身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前提:尊重顾客、尊重员工,尊重技术进步。只有尊重顾客,创新才有意义,因为顾客是价值的来源;只有尊重员工,创新才能实现,因为员工是创新的执行者;只有尊重技术进步,创新才有基础,因为持续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必须以技术进步为依托。

实践证明,在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也将会看到,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引领着它们走出经济调整的迷雾,走向灿烂的未来。

作者:苗得雨 管理专家

路透网专栏作者、电脑报专栏作者,热衷UX\UE用户体验设计话题,热爱敏捷开发,偏执于互联网与社会化产品。自1999年开始,先后为国内几十家IT、财经及新闻类报刊撰写业内评论、专栏和技术应用文章,并被包括《电脑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聘为特约撰稿人、主笔及专栏作者,是业内资深的IT评论人和信息安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