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示范、表扬与批评——作之师
对于许多员工来说,大道理不如小道理管用。如果一个领导不能帮助部下提高工作技能,改进工作绩效,那么他的事业引领、常怀亲情就会被理解成无能。一个班长枪法很差、格斗常输、跑步气喘吁吁,那么,无论他如何关心士兵、鼓舞士气,都很难带出一支好队伍。另一个班长是神枪手,擒拿格斗样样在行,就算对士兵训斥责骂,甚至粗暴体罚,也能让士兵苦练武功,带出一群过硬的战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成为部下的榜样,就能成为部下的老师,这是示范的重要性。
如果这样的老师不但能身教,还能够言教,那就可以带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言教的主要方式是表扬和批评。这是训练、教育、培养人的最好方法,是身临其境的、一对一的案例教学。
当然,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批评和表扬都让人不舒服:凭什么要以你的行为标准来要求我?或者用北京话讲,凭什么“揉搓”我?改变我?正是这种责问,加上批评和表扬的艺术性和实践性,使企业管理的教科书常常回避批评和表扬。
表扬和批评可以有多个层次,最高层次的表扬和批评是因战略远见而起的,其次是因处理问题的方法而起,第三是因利益之争而起。如果部下训练有素,批评和表扬大概主要用于这三种情形。但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还有大量的批评和表扬针对员工缺乏基本社会经验、不懂规矩而来。
战略远见是关于企业成长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领导者自身经验和思想的提炼,是一个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复杂的原则体系。一般来说,领导者自身的战略远见也常常在形成、变化之中,不见得能明确表达,但他却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处理得比部下周到、圆满。这大概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了。一些领导者以为,只要写成书面文字,或者作几场报告,再加几场讨论会,就可能将个人的战略远见变为集体的战略远见,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事实上,要将这种战略远见化作部下的思想和行动,既需要文字性、概念性的交流,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中的沟通,这就是最高层次的表扬和批评。在表扬和批评中,领导者也能体会到自身的局限和问题,丰富、改进或者调整自身的战略远见,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领导者的这种角色,实际上是教师的角色。领导和部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企业自然而然就是“学习型组织”。
因战略远见而起的成功批评,最典型的或许当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些将领天天体验野人般的艰苦生活,看不到山沟沟里打游击的前途,怀疑革命是否必要,是否能成功。毛泽东却通过分析中国深刻的阶级矛盾,总结长期斗争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和这些将领们有着共同的成功喜悦、失败痛苦、艰苦战斗生活的磨练,但他却能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问题中看到成绩,在教训中看到经验。顺着毛泽东的思路,这些将领们也都看到了希望,并将这希望转化为战斗的信心和意志。
美国在线的总裁史蒂夫·凯斯特别注意用战略远见去调动人、表扬人、批评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和机会忘记AOL(美国在线)的愿景,因为凯斯在他的演讲中说它,在AOL的会议上说它,当你和他打招呼时他也谈及AOL的愿景,我敢打赌,如果电话推销员当他在家里吃晚饭时打电话给他,他也会说到AOL的愿景。这居然使得推销员不再给他打电话了。”
一般来说,企业创始人的战略远见总是比较丰富一些。例如,老福特相信,他所研制的T型车是世界上最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的汽车,可以持续不断地靠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来赢得利润。这一远见靠的是他对汽车研发和生产技术的高度熟悉和自信,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批评面前,他都能够说服对手,也说服自己。被说服的人往往更加认同老福特的思路,更加认真地工作。老福特显然会鼓励任何符合或完善他的思路的做法,这就是表扬;也会指责不符合他的思路的做法,这就是批评。由于老福特思路的正确性,部下受批评,却并不感到威胁;受表扬,却并不沾沾自喜。部下从中感到自身思路的清晰化,能力的增强,而受益匪浅。
其次,是因处理问题的方法而起的表扬或批评。按说,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计划和市场,发展经济就是好机制。制度和文化,提高利润就是好方法。但是,这种态度说到底是不懂得企业和社会的复杂性,是急功进利的懒办法、笨办法,是可以解决一时问题、却会留下无穷后患的办法。涨工资、发奖金,固然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不公平,反而会制造员工间的矛盾,降低生产积极性。公平在哪里?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都自己觉得贡献大、功劳多。相同的可计量的工作,可以找到公平的尺度。但不同的、不可计量的工作,就难以找到公平的尺度。结果,五官争功,无休无止,使企业的内耗增大。
方法问题说到底是分寸问题。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强弱,待人接物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掌握分寸。分寸的要害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