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答辩的答辩
“有些人恣意批评,不顾及客观条件及各种背景之上之层次。凡是‘贪污无能’、‘放弃群众,不知改革’和‘迷信军事力量’的各色罪名,说时也不费力,即可信手盘出,随手抛来。好像中国人聚全国之精英,经营几十年,连门前一团秽水尙没有看到。”
以上一段,并不是我对网友们的答辩;而是大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一书开头一段中的文字。借过来谈网友们的稀里哗啦的批评,似乎正好符合。
我一向是不愿意跟不同意见的网友去作答辩的,因为大多说的不是同一件事(虽然名字相同),要么不了解作者的用意和出发点,还有的干脆断章取义。但既然我们在宣传精细化管理,那么不妨以此作为一个案例说说。
网友1说:“极端鄙视你,广告还说得这么自然。”
劝小弟3点:博客本是公开的个人日记一类,谈什么内容本无关紧要,既便有“御用文人”之嫌,也不在指责范围;对不认同的博文,最好的反对意见就是走人,不看是最好的否定;我的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为《服从是一种力量——让理念落地的华天模式》一书作的《序》,因此就本书中的一些亮点加以肯定是常见的写序手法。
网友2说:“61725房?笑晕了,哈,还跑了三百座铖市只住过两百家酒店。”
请网友去查阅《服从是一种力量——让理念落地的华天模式》一书:第60页第4行,有“当舒婷整理61725房间的客人床铺时”一句;第48页第10行,有“告诉她61521房间住人”一句。酒店是否有设计5位数房号的可能,不是你我讨论的问题。
网友3说:请不要把人家演讲的笔记抄下来,这个人家我想凡是听过余世维讲座的人都知道是谁,你去过泰国么?东方饭店是这样问得么?“王先生还要老位子吗?”恐怕是余先生吧。
一个案例、一段话,可能很多人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讲话中引用,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也没有规定谁先用谁后用。就算泰国东方饭店的案例是余先生采集来的,我想也是可以再次用来说明一个能够说明的道理的啊。
网友4说:您不觉得你很过份,你有钱您就得享受低等人的服务吗?我从来不计较这些的,那些员工很可怜的,自山村出来,没有钱读书,找不到好工作,在这里他们是受剥削者,干出卖人格的事,拿不够生活的钱,他们出卖人格挣的钱都给他们的老板拿去了,你能希望他怎样?请放宽你的心,仁心做人吧!
这个问题更是远远超出了我们做管理研究的范畴了,这是社会学家讨论的问题,而且也一时难有正解。我自己也出身低微,1978年高中毕业做回乡知青,拿5.5分的日工分,每10分的“劳动日”(即全劳力的日收入)为0.40元,于是一个早晨到4公里外的乡政府(当时叫“公社”)去挑化肥,80斤一包,2包,挑两个来回,1.6分工分,0.064元收入,能买来两根白糖冰棒(最普通的硬冰棍)。但是,在工业背景下,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资本有更多发言权。因此,所有从业人员只有学更多的东西,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的生存。包括“深圳万德诺富特酒店员工”在我的博客上的申诉,也只有这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