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0种表现 作者:曹操
马斯洛认为:没有缺点,恰恰没有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敏锐的洞察力、致力于他们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创造性,内在要求和外在使命相契合,超越了工作和娱乐的分野(即工作就是娱乐),超越了自我与非我的分离(即自我实现)。关于“自我实现人”的动机,马斯洛认为普通人的动机主要来自“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包括生存、安全、爱、尊重的需要,而健康人的动机则来自于“成长性需求”(growth needs,也称为“超越性需求”,meta needs),就是来自于对发展、实现潜力及能力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欲望。通过对“自我实现人”的研究使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有了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在马斯洛眼里,自我实现的人有以下表现:
①对现实更深邃的洞察力;
②对自我、对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③自发性、坦率、自然;
④以问题为中心;
⑤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特性;
⑥民主的性格结构;
⑦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⑧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⑨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
⑩具有自我实现者的缺陷。
最后一点尤其重要,自我实现的人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没有缺点,恰恰没有自我实现。所谓“高处不胜寒”,自我实现是需求层次的最高点,要实现这一需求,往往也就意味着专注和牺牲——自我实现并不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而是选择和舍取的过程。
自我实现的趋向是人的天赋,但现实中往往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①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的层级系统中处于最高点,它的产生有赖于其他基本需要的满足。
②文化传统的抑制。有些社会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倾向。即把人的本能看作是恶的,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自本能,所以会被这种文化所压抑。
③缺乏自我实现所需的外部条件。如果外部条件不具备,例如自由、正义、秩序等缺失,自我实现就无从谈起。
④“约拿情结”的影响。“约拿情结”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上帝召唤约拿去尼尼微城传话,但他却没有勇气接受这一使命,企图逃避。人的身上总是存在一种有对成长的防御。即“对自身杰出的畏惧”。由于大多数人不能认清自己的命运和天性,失去了成长的勇气,不敢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因而严重妨碍了自我实现。
(管理资源网www.earm.cn/曹×2008-6-10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