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研究
牛国元 刘艳华 易静华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对于宁夏而言,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更是推进创新型宁夏建设,实现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
一、宁夏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一)是建设创新型宁夏的现实需要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的新的历史任务。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重点是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宁夏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2007年8月份召开的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上说,“历史上人才决定成败的事例很多,当今时代更为突出。不管是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国内各省区市之间的竞相发展,都把培养人力资源优势、构建人才高地作为重要战略。”大量事实证明,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和后劲所在。
宁夏既是一个人口小省区,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从整个人才队伍的水平来看,创新人才短缺,顶级人才、高端人才、大师级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世界、能带领团队奋勇争先,勇攀科学高峰,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特别是要尽快建设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把宁夏的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适应人才竞争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
1.人才竞争呈现市场化、国际化态势
人才竞争被视为国际经济社会竞争的先导,而掌握尖端科技的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国际人才争夺战的焦点,国际人才争夺战已经白热化。其主要表现为:
(1)争夺世界优秀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策。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世界各国都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重金聘用和实施高科技移民改革等有效手段,猎取本国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如新加坡科研机构为加强与国际同行的联系,获取选题方向、选聘人才等方面的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在世界范围内招聘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美国通过的一项最新移民法案决定,取消对高科技人才的非移民签证名额限制,凡被美国高校、学术研究机构聘用取得美国博士、硕士学位者,都不受配额限制,并允许签证者自由调换工作。英国自2003年开始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的“绿卡”制度推行“高技能移民计划(HSMP)”,放宽对高科技人才及家属永久性居留权许可证条件。
(2)跨国企业纷纷实施“人才本土化开发战略”。20世纪80年代,人才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流动,90年代开始转变为西欧各国及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人才互相流动以及人才流向亚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动向。21世纪,跨国公司纷纷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如朗讯、IBM、摩托罗拉、微软等公司近年来纷纷登陆我国,设立各类研究机构,并以我们无法提供的优厚条件,吸引我国的高科技人才。据商务部外资司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经超过150家。据上海市有关部门披露,《财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上海,跨国的研发中心有100余家。还有大量的“三资”企业吸引了我国100多万青年人才为其工作。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基础,另一方面致使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其职工和研究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直接制约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
(3)传统用人观念和科技人才政策受到严重挑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造就了新的工作方式、职业岗位,虚拟研究所、网上学校等不断诞生。跨国异地办公、跨区在家办公、一人在多家公司兼职工作等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情逐渐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缩短了高科技人才雇佣关系的距离,使人才竞争成为“零距离竞争”。如美国硅谷通过网络办公大量利用印度的电脑网络人才进行项目开发,不改变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而使项目开发得到连续进行。变“人才国际流动”为“人才跨国利用”,成为人才国际化竞争新趋势,这使得过去注重“圈住人才”、“留住人才”和“占有人才”的传统用人观念和科技人才政策受到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