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了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把握我市公务员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我局组成了专门的调研小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时间为期两周,形式主要是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共发放回收调查问卷213份,召开座谈会6次,征集到建议和意见47条。根据反馈建议和意见,经过认真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如何更好地落实《公务员法》,有效地促进公务员队伍的流动,加强公务员队伍与社会其他群体间的相互交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灵活有序、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直是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保证公务员队伍充满活力的关键。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主要针对如何创新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使公务员日常管理更加科学化,更加富于效率问题,深入县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走访与座谈,并在此基础上,汇总了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建议对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务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公务员管理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公务员队伍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公务员队伍“上行”和“进入”的机制上改革力度较大,越来越规范,而在公务员队伍“下行”与“退出”的机制上改革比较滞后,操作性不强,同时在公务员队伍的经常性补充机制以及公务员队伍与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交流机制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陈代谢机制的正常运行,并进一步影响到公务员考录考核、职务升降、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和经常性补充与交流机制,进一步畅通公务员队伍的进出口渠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合理配置,成为当前公务员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尤其是在县乡基层机关,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1、县乡机关公务员缺编情况普遍存在,乡镇机关比较严重,没有正常的补充机制。

公务员公开招录工作在市级及以下机关仍不规范,尤其是在乡镇机关。乡镇公务员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对发展和繁荣广大农村经济,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乡镇公务员队伍的建设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以未名镇为例,辖8个村和1个居委会,核定公务员总编为12名,现登记为公务员的有7人,缺编5人。从知识结构上看: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人,占乡镇公务员总数的14.28%,专科学历的有1人,占乡镇公务员总数的14.28%,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5人,占乡镇公务员总数的71.42%。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及以下的有1人,占14.28%;36岁至49岁的有2人,占28.57%;50岁以上的有4人,占57.14%;平均年龄为47.3岁。从职务结构上看:科级的有5人,占71.42%;科员、办事员的有2人,占28.57%。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所预期的减员增效吗?恐怕不是。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正式公务员人数少,但为了完成工作,乡镇机关里存在为数不少的“临时人员”,有的“临时人员”可能一干就是十几年。而这些就为以后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埋下了隐患。虽然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对此问题有了清理,比如对聘干人员的登记,但现实的矛盾还是为这些“临时人员”的存在提供的条件。

2、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在基层机关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不均衡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上有争议。有的地方一年搞两次公开选拔,有的地方几年没有一次公开选拔。而各个地方在公开选拔操作细节上没有统一具体标准,使部分人员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心存疑虑。比如公开选拔对象中,企业单位人员少,事业单位人员多,而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则更是凤毛麟角。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选拔程序、考试考察的方法、纪律和监督等作了规定。两个文件要求加大推行两项改革的力度,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和选拔范围: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党政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选拔党政机关或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面向社会选拔,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选拔。两规定的出台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致力于拓宽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比如: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参加公开选拔作了原则规定;根据选拔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规定可以对报名人员的职务层次、任职年限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

作者:白贵才 企业高管

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