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说说陈春花印象

    陈春花即使不是中国最好的管理学家,也是最好的管理学家之一,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她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管理观点:一是在“顾客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打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边界,二是在知识属于个人而非组织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她并没有给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或解决方案,这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批评易而建设难”的困境。网络上曾经有人在争论毛泽东和邓小平谁更伟大的问题,显然它们都忽视了评价的标准,既:你是用破坏性、还是建设性来作为评价标准?显然的,从破坏性来说,毛泽东更伟大,而从建设性来说,则邓小平更伟大。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管理或管理学,即:你是在破坏、还是在建设?

  

  虽然通常来说,总是先有破坏、后有建设,它们之间的次序不能颠倒,可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者来说,它们总是能够在大家“公认的真理”之外,寻找到与众不同的第三条道路,从而把看似无缝的铁板一块硬生生的撕开了一条裂缝,并且让个裂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伟大的创造者的价值所在。

  

  譬如,德鲁克生活的年代,其实是泰勒的“生产率”大行其道的年代,按照正常的次序来说,德鲁克应该是在尖锐的批评生产率之后,才来建设出新的管理观点或体系,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相反,德鲁克对于泰勒的“生产率”的批评一点都见不到,哪怕是只言片语。因为他发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所在,即,企业是一个组织,是组织外部的顾客/决定了组织内部应该如何管理,而不是相反,而之前的泰勒却狭隘的认为,所谓的管理,就是组织内部的管理。

  

  我个人相信,陈春花是一个有历史纵深感的人,否则她就不可能提出这样两个很有价值的管理问题。

  

  她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顾客不足”的问题),其实是在丰饶年代、而非紧缺年代,企业个体如何生存的问题。我的耳畔,至今还回响着张瑞敏的管理名言:质量/质量/还是质量,可是,仅仅过了七、八年,张瑞敏的管理名言,就变成了人单合一以及学习“如何把企业做小”?实际上,从保证质量到人单合一,恰好是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的管理过程,它试图解决的问题依旧是顾客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陈春花给出的答案是“需要打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边界”,不过,这个答案却让人恍惚并且不得要领,甚至会让误以为她是“营销合一”的倡导者。

  

  她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本”的问题),其实是在假定知识不能够被复制、也不能够被模仿的情况下,试图防止人才流失的解决之道。我个人估计,她所说的知识,其实是暗指隐性知识(虽然她没有明说)。因为只有隐性知识才会“即不能被模仿、也不能被复制”。这时,人力资源就必须变身为人力资本,可是,我个人担心的是,“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本”可能会走到“人人变成股东”的老路上去。而人人都是股东的所谓管理制度或模式,在中国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虽然一般来说,提出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才是一个伟大管理学家的标志,可是,在中国,“伟大的管理学家”的评判标准,要退而求其次,即,提出“有价值的管理问题”,在中国,就是或就算是伟大的管理学家,而并非在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给予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我个人认为,管理学的出路,就在于要从“生产率”转到“创造率”上来。

  

  “创造率”这件事,要从“为什么要把一群零散的个体组织起来?”这个原始问题开始说起。在工业化的生产时代,之所以要把一群零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原因很简单:所谓“产品”是多人集体合作的结晶,而“个人是生产不出产品来的”(德鲁克语)。确实,你再也分不清一个产品或零件,是由张三生产的、还是李四制造的?它们都是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实质,则是必须抹杀个体的棱角和个性,让一群人看起来象一个人一样。

  

  “重复”是创造力的大敌,却是生产活动的必须。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将人与岗位之间进行分离,并且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岗位一边、而不是人的一边。他以“时间——动作”闻名于世的所谓科学工作法,就是以岗位标准化的劳动动作为前提,训练出了一群符合机器要求的体力劳动者。只不过它的负面效果同它的正面效果一样的显著:在删除多余的劳动动作的同时,也删除了多余的思想和有价值的创意。

  

  早在五十多年前出版的经典名著《组织人》中,威廉·怀特就明确的公开宣称:工业时代“公司人”的典型命运,就是“要征服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满足管理的可持续性和可控性的要求”(这也是管理的早期关于“组织和人”之间关系的经典观点)。虽然这个结论在今天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可笑,但在工业化的生产时代却一点都不可笑,相反,他的结论是如此的精辟和准确,恰如其分的概括了工业化的生产时代的管理特征,因为个体的“主动创造性”恰好是破坏组织严密生产流程的元凶,甚至连无私奉献都成为了多余。

  

作者:孙景华 管理专家

孙景华,私人企业,十年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