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黎 区玉辉
先来看两个不同的案例:
夏普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将成为南京市的“工业项目一号工程”。夏普终于为其业已停产、折旧完毕的六代线找到了婆家。南京市政府的心思是,希望通过引进国内第一条六代线带动区域产业链发展。但随后传来的消息,索尼将与夏普合资设立第十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也就说,南京的六代线建成之时,也是日本十代线产品下线之时。如果迷信GDP的南京市政府无法在短期内消化技术,赶上十代线的生产效率,六代线将是另一个濒临破产的上广电。
比亚迪的车间,成排的工人手工组装发动机和电池。技术含量低吗?巴菲特可不这么看。他主动上门要求投资这家全球最早开发、下线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而《财富》杂志对其创始人王传福的评价是:综合了爱迪生与韦尔奇的优秀品质,既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问题。
对比夏普的高价技术转让与比亚迪在低成本生产线上的自主创新,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引进断代式生产线要注意什么问题?民营企业在生产线上创新的经验可以为合资企业、国营企业提供哪些借鉴?而根本性的问题是,正如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通过精益生产改变了世界,中国企业要立身世界之林,该如何在生产线上进行创新?
创新生产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发现,中国企业在引进技术时敢于花钱,因为引进技术可以立竿见影;对消化吸收却吝啬投入,因为“远水不解近渴”。对比之下,日本平均花1美元引进技术,就要在消化吸收方面投入7美元。这样,技术再创新后,可以比引进技术的效率再提高30%以上。
比亚迪的创始人之一、副总裁杨龙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引进国际生产线技术很容易造成对外资的依赖,养成技术惰性。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技术转移中消化的效率,如何在技术消化中进行创新呢?以麻省理工学院冯·希普尔为主要代表的国外创新专家的研究表明,在知识转移与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知识是否易于编码,而是是否易于被转移并应用于一个新的地点,即知识的黏滞问题。液晶技术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之间的竞争,显示了黏滞信息对技术转移的重要性。韩国工程师善于汲取康宁等美国设备提供商生产线上的黏滞信息,从而超越了在此技术上遥遥领先的日本。
知识可分为外显(显性)知识与缄默(隐性)知识。外显知识可编码,可以被记录;而缄默(隐性)知识则隐含于实践之中,往往只能意会,在感受中习得。很多生产线上的设备构成、流程设计、管理技能都属于缄默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讲座、阅读手册来完成,而需要边干边学。要解决技术转移中的消化问题,就要综合运用交流、循环迭代、模拟等手段,将缄默的黏滞信息显性化、可移植化。
王传福在总结比亚迪创新生产线的经验时,提出一个经验性的观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1994年比亚迪开始创业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日本企业开价500万美元。比亚迪根据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把整个生产线流程分解成一个个人工完成的工序,这条自造生产线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能日产4 000个镍镉电池。最重要的是,比亚迪在建设这条流水线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这成为比亚迪的创新基因:通过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取代日本资金密集型的生产线,用上千个严格训练的工人替代高自动化的设备。仅3年后,比亚迪公司就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
利用镍镉电池生产线积累的经验,比亚迪进入锂电池生产领域。日本锂电池生产线要求拥有无尘真空生产空间,由于“知其所以然”,比亚迪研究设计出无尘厢式生产线,工人只需戴上手套伸入无尘环境中实现各项操作,省下了无尘真空生产车间的巨幅投资。
技术实用主义渗透在比亚迪的创新基因之中,自己动手造产品、造设备、造工厂,邓小平“能捉住耗子的猫就是好猫”的实用技术改造路径,成为比亚迪的成长基因。100年前,福特用T型车的流水线为美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化经济奠定了基础,而今天,比亚迪为中国制造业真正成为全球巨人而非“血汗工厂”刻下创新的基因。
循环迭代榨取“黏滞信息”
在生产线创新中,如何榨取出“黏滞信息”,实现生产线的升级换代?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循环迭代的多重设计(Multiply Design Iterations),或者说快速原型开发法。原型是指模拟某种产品的原始模型,这个模型虽然原始,但基本反映了最终系统的一些重要特性。原型的作用是可以实现系统与客户的交互—用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了待开发产品的需求。通过循环迭代的过程,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用户的各项要求,开发人员就能够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在这些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产品。
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有人总结过腾讯的产品开发策略,就符合这种快速原型开发法:“腾讯复制一个新项目通常都是以下流程:先弄个很烂的雏形扔给用户看反应,有什么不足让用户去想,等用户‘问候’够了就慢慢改进。改到用户觉得可以忍受了,就开始给用户灌迷魂汤:交10元保护费就能成为‘贵族’啦,不然等着挨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