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让老板们忧喜交集的打工者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有利益之争的地方就有恩怨是非,有恩怨是非的地方就有江湖。财经圈是最大的名利场,也是最残酷的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也无法退出。

毫无疑问,财经圈是一个大名利场,是最残酷的江湖。

说到2010年财经圈最受关注的事件——国美“黄陈之争”,其中最受争议的人物并不是刚刚一审被判14年、目前还在狱中的黄光裕,而是现任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陈晓。

陈晓,原中国家电零售业排名第三的永乐电器掌门人,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后,陈晓只身北上京城,出任国美集团CEO。那时候,黄光裕曾说:“再也找不到比陈晓更合适的总裁人选。”

然后两年后的今天,黄光裕却在痛斥陈晓“存在个人野心,实施阴谋,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而网上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这种谴责,有网友调侃:“做人不能太‘陈晓’,用人不能用‘陈晓’”。许多企业界人士也都在不动声色地关注“陈黄之争”的后续发展,对于他们来说,谁最后胜出,其意义都具有指标性。

在中国这个商业社会中,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到底应该维持何种关系?该如何解决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些疑问正在成为资本方与管理层必须重新审视的新课题。

东家最怕取而代之

一切,都应该从2006年的那个春天说起。

在此之前,家电零售业从诸侯林立的“春秋”时代,经过残酷的吞并、淘汰,终于进入到了几个“大国”互相制衡的“战国”时代。当时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基本由四大巨头分割——国美的黄光裕、苏宁的张近东、永乐的陈晓、大中的张大中。

疯狂的竞争使得每一方都感到疲于奔命、元气大伤,但谁也不敢放松。大家心里明白,在商海中搏击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于,表面的繁华掩饰不了整个行业的惨淡经营,巨头们都认为“是时候该聊一聊了”。于是,国美、永乐得以走到了一起。

国美电器在并购永乐电器后,陈晓从黄光裕最头疼的敌人变成了他最得力的部下,两个人开始了“蜜月期”。

黄光裕为陈晓在国美总部准备了一套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办公室;自己换车时,也不忘给陈晓也买了一辆同样的迈巴赫;陈晓刚到国美北京总部上班,不适应北方饭菜,黄光裕的家人甚至一度每天开小灶给陈晓送饭……而陈晓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为国美改善与供应商关系,以及推进国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光裕当时评价说“再也找不到比陈晓更合适的总裁人选”,绝不是一句客气话。

不过,这种惺惺相惜存在一个前提——黄光裕容不得陈晓有僭越之心。他的内心中只把陈晓视为一个“打工者”,就像他对待公司其他的高管一样。他可以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但是,不会让任何人有机会“染指”他的企业。黄光裕给陈晓送饭,看似亲密关心的动作下,未尝没有“你现在端的是我给的饭碗”的告诫。

陈晓当然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问题是,他愿不愿意仅仅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尤其是,他当年也是雄霸一方的诸侯,虽然迫于形势投奔了国美,并不说明他就甘心一辈子给他人做嫁衣裳。现在看来,陈晓的归顺只是一种隐忍,他收藏起来的野心在合适的时机又再次开始膨胀放大。

当然,黄光裕从来不是无条件地信任陈晓,当他任命陈晓为总裁时,甚至设置了6个副总裁来监督和分化陈晓的权力。即便在他出事时,也不忘亲笔签字授权给自己最信任的两名心腹——国美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和副总裁魏秋立代表他监管国美。

但让黄光裕意料不到的是,在不到2年后的今天,王俊洲、魏秋立等旧部先后被陈晓“策反”,站在了自己对立面。陆续加入陈晓这一阵营的,还有国美绝大多数高管,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跟随黄光裕多年。

舆论对此骂声一片。有站在保护民族品牌高度指责陈晓等人引入外国资本控股国美是“卖国”;有站在维护道德伦理角度指责他们忘恩负义,给天下所有职业经理人做了错误示范。姑且不论这些批评是否恰当,我们倒是应该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位企业家和一位职业经理人之间会落到这样一个你死我活的地步?

其实很简单,陈晓固然不愿永远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其他的高管们也不愿意一辈子只做一个拿薪水做事的“打工者”,他们希望国美这一块大蛋糕中有自己的一份,他们希望自己的每一份努力不仅仅是为股东或者老板付出,也是为自己付出。这些,黄光裕没有给他们,而陈晓给了。虽然,这种行为多少有点慷他人之慨的意思,但确实为陈晓争取国美高管和员工的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陈晓希望,国美作为上市公司,摆脱以往黄光裕的绝对控制,因为他认为黄光裕虽然是最大股东,但毕竟只占34%的股份而非100%。陈晓希望自己能从一个职业经理人重新变成企业家,而这恰恰是黄光裕决不允许的。

在中国,大多数的职业经理人都有所谓的“创业”意识。今天我为你打工,只是为明天我自己当老板铺路。所以牛根生离开伊利创办了蒙牛,段永平离开小霸王创立了步步高……职业经理人最终成了老东家最可怕的对手。这也是让中国很多企业家不敢信任职业经理人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机密、人才,一旦出走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欲取而代之的行为,就更让东家们心惊胆跳、义愤填膺了。这无论从做人的道德层面,还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层面,或者从职业经理人的操守层面,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此风一开,并继续漫延下去,本来就不健全、欠乏安全感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被冲击得土崩瓦解。以后,任何职业经理人,都可以对大股东的财产或公司计而算之、篡而夺之、取而代之。

作者:张小平 中层经理

商业观察家、CEO品牌专家。新唐智库、CEO品牌网创始人,商业文化杂志副主编。曾荣获“2010年度蓝狮子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2012年度和讯华文图书大奖”之“最佳公司传记图书奖”。著有《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首富长青:刘永行刘永好兄弟中国式创富》、《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等书。关注研究领域有:互联网趁势、CEO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提升和文化建设、企业风险防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