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人才特区:特在哪?如何建?

北京中关村将打造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人才改革试验区;上海以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广东以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人才特区;无锡提出“5年建成人才特区,10年建成东方硅谷”……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出炉。记者发现,各地在科学谋划未来10年人才发展蓝图时,纷纷加速布局人才特区建设,以期抢占人才竞争制高点。

人才特区“特”在哪?怎样建设人才特区?哪些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需要创新突破?记者采访了中关村、滨海新区、无锡等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工作者及相关专家。

聚焦“标准”——

人才特区“特”在哪?

人才特区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使政府政策措施与人才集聚地本身优势相匹配

人才特区更多地反映在政策和服务的特殊上,具体体现是人才资源的快速集聚、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人才特区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称,在概念上源自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与一般区域的经济发展、人才政策、工作模式等方面相比较,人才特区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要素和特别优势?

“人才特区建设要有一定的标准。”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说,“根据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人才集聚载体建设上取得的成功经验,人才特区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只有当政府政策措施与人才集聚地本身优势相匹配时,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滨海高新区的建设标准是,每年引进国家及市级“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10人以上,引进海外人才200人以上,海外人才创办企业数保持在200家以上;配备100人以上的各类专业服务团队;每年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的留学生创业园及产业加速器;每年提供1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支持,带动形成100亿元以上产值。

“这个标准涵盖了人才聚集和引进、创新创业载体空间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体现了人才特区建设的特定目标、特别模式和特殊环境。”刘力说。

“人才特区的显著特征是,在数量上表现为人才集聚度高,在结构上表现为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度好,在质量上表现为人才的创新度强,在效益上表现为人才的贡献度大,在发展上表现为人才的实现度优,在环境上表现为人才的开放度宽。”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骁说。

日前,无锡高新区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确立了人才特区的标准体系:定性方面主要体现为领导的重视程度、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网络的建立健全、目标任务考核制度的建立等指标;定量方面主要体现为引才数量和质量、高端人才的贡献度、新增知识产权的情况、承担省级以上国家项目的情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R&D占GDP的比值等指标。

“人才特区的特殊性不只局限于人才方面,还表现在政府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等多个领域。”大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栾庆伟认为,人才特区更多地反映在政策和服务的特殊上,具体体现是人才资源的快速集聚、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应从人才聚集程度、人才创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人才特区建设水平。

聚焦“政策”——

特殊政策从何突破?

打造人才特区,关键在于抓好政策创新和完善

以超常规的力度,研究制定一些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

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好比一颗种子,政策支持就是雨露,只有经过雨露的滋润,才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政策扶持是人才特区建设的必要保证和前提条件。打造人才特区,关键在于抓好政策创新和完善。”栾庆伟说。

班加罗尔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硅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包括对其软件行业实行零关税、零流通税、零服务税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高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政策需求都不同。种子期和初创期是最为艰难的阶段,这一时期企业会遭遇资金、人才、经验等方面的瓶颈,最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

“人才特区的使命是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落脚点是要形成助推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的机制。”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表示,人才特区建设应当按照创新型企业成长规律,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在种子期,政府应采用无偿小额资助、服务补贴等财政手段对企业进行扶持;在初创期,政府应采用财政出资的权益资本——种子资金扶持企业;在成长期,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向企业投资,帮助上市前期的高成长性解决融资难题。

“人才特区的特别政策,不仅仅是现有政策的自然延伸或修补完善,也不仅仅是其他城市创新政策的照抄照搬,而是要以超常规的力度,研究、设计、制定、落实一些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来满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和生活需要。”2010年7月29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政策领域,都应该去探索尝试突破;对于国际通行但国内政策尚没有明确做法的,应该先行先试、创新突破。

作者:刘祖华 初入职场

行政管理学硕士,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