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亨达集团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亨达总部从青岛市福州南路的龙头地段搬迁到青岛新东部的麦岛金街。这次搬迁不仅仅是公司地理位置的一次迁移,更是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创意产业转型的里程碑事件,亨达的这次搬迁和转型引起了许多媒介的关注和报道,在此选取部分报道,与大家共同分享——
搬迁:从40公里到4公里
嬗变:从“桥头堡”到“大本营”
10年前,一批率先发展起来的青岛民营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赖以起家的县域,而是把目光盯准了日益繁盛的青岛市内,这里,是他们公认的走向全国,窥视世界的“桥头堡”。红领的张代理、好事中的毛延伟、巴龙的姜俊平、亨达的王吉万,甚至是一诺的孙公俨就是其中的代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0年时间,它们有的活着走下来了,而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不断进取,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有的则没有进一步抓住机遇,丧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而更有的则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它们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青岛民营企业这十年的发展轨迹。
老王(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又要搬家了,这一次,他搬到了东海东路一号,一个高端商业项目聚集的地方。曾经有风水大师在看过这个地方之后,给下了一个结论: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聚宝盆”,能够聚敛人气和财气。
话听过一笑了之,但却颇合亨达总部此次搬迁的意义,即通过此次搬迁,可以让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让企业走得更远。
进不进“城”,这是个问题。不进城,也能活得好好地,也能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城市的生活却像一枚诱人的果子,老是在吊着大家的胃口。最后决定,还是进城去摸摸情况。
2003年,这一年王吉万43岁,一个用国外年岁衡量还是青年的年龄。
和最早一批企业家一样,老王也在青岛买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是最好的滨海地段。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海边跑跑步,甚至还会买点刚刚从海里钓上来的海鲜尝尝。
这个时候的老王心情还是不错的,公司的效益年年增长,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真皮鞋王”的称号归其所属,其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在提高着,聘用名人在央视的广告让他出尽了风头。伴随着王刚、孙悦足底鞋的宣传,亨达的名字在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心里都挂了号。
这几年,家虽然搬到了青岛,但在即墨的工厂和运营总部却成了横亘在王吉万心里的一桩心事:公司如果能搬到青岛,肯定会有一个新的变化。
不过,家好搬,可是公司的搬迁就不那么简单了,公司的每一次变动,都是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以及4000多名员工工作生存的大事。
要不要搬?老王很矛盾。
这个问题,他问了自己无数遍,也问了公司高层们无数遍。
而这个时候,同城的红领、好事中、一诺、即发都在一年前甚至两年前把触角伸到了青岛。甚至平度的巴龙也吹响了号角,走入了那后来被媒体称之为“民企一条街“的福州路。
当时,它们都选择把总部或销售中心搬入市内,而把工厂放在县市。市内的总部不断冲击一线前沿,后面的工厂则加大投资规模。当时,红领投资1亿元,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50万套件服装的红领工业园,其中包括50万套西装、100万件衬衫和100万件外贸服装加工能力。而一诺集团也在即墨开发区建设占地180亩的一诺工业园。工业园投资将达6000万元,新增生产能力30万套。另外,好事中、巴龙等服装企业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能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老王列了列搬与不搬的理由:如果不搬,凭借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脉,熟悉的一草一木,在未来的日子里,无非是扩大场子规模,多招一点工人,多造几双皮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日子现在就可以看透。这种日子枯燥,没有挑战性,甚至还会因为温水煮青蛙而丧失进取精神。这种行为,老王忍受不了。
而如果总部搬迁,则会受到未知风险的考验。不过,换来的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会给企业带来活力,使企业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搬!
终于没有抵挡住“诱惑”,在2003年春节钟声敲响前的一个月,亨达进城了!
有的企业进来了,它却死了;有的企业则在斩断自己的手臂后,选择了回缩,回去舔舐自己的伤口,好长时间还沉浸在悲伤当中;而有的企业进来了,它很好地活着,并不断激发青春,快乐生活。
从即墨到青岛,距离不到四十公里,时间不过四十分钟。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不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的。这些企业将总部迁入青岛市区,不仅是看好了信息、文化、商业等资源丰富、交流畅通、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青岛“桥头堡”的优势,做大企业做强国际市场,进一步做大品牌。
毫不夸张地讲,这短短的四十公里的延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很多企业受益无穷。
老王的办公室设在了青岛福州路的南头,从楼上往南看能看到佳世客,这个当时青岛市重点引入的商业项目现在已经成了高端购物的标志。向北看,已经上来的兄弟们——红领、好事中在那里矗立,而对面大楼上住着的则是同是民企的佼佼者,后来从平度赶来的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