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智力决定控制力

很久没有打理本网的博客了,对老朋友们表示歉意。这是去年卫战胜先生与我的一个对话,谨录于此,权作留念,也和诸友商榷。另外一个原因是,今年6月底,国家科技部专门找到十个在智力资本领域有所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召开智力资本研讨会,探讨智力资本在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如何促进结构调整、企业转型与持续发展,并拟提供专项支持。在研讨会的演讲内容整理后再行发表,期待探讨

卫战胜:现在中央正在大力呼唤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智库。您是怎么看待智慧产业与文化产业、中国智库之间的关系的?您觉得,智慧产业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吗?如果有,主要会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张晓峰:中央刚刚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建立中国智库;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这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一脉相承的。按我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倡导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就是要确立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即要靠创新驱动价值,靠知识促进发展,靠智力实现持续,靠整合提高效能,靠知识产权确立优势。

发展智库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什么从随需应变到全球整合的IBM用了近五六年间的时间,由PC制造业的“带头大哥”,崛起为一个整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为什么在上一次几乎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三星没有倒下,而是蜕变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功企业?是什么催生了IBM与三星的战略转型,使得IBM与三星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随需应变,动态调适,全球整合,成为目标节点有控制力的领头羊?答案在智囊团,它们的战略转型几乎是由自家的研究院一手炮制的。IBM的研究院成立甚至已经超过了60年。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智库与咨询、资源整合平台等是智力资本集中体现的产业,狭义上,可以称为智慧产业。但我认为智慧产业不是孤立的,智力实际上渗透于诸多产业,只是智力水平的高低、优劣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段有比较大的差异而已。我非常乐见智慧园—微邦这样的智力服务业蓬勃发展,并很钦佩创立者的远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科学发展观的导向已经明确,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资源浪费、排放超标、创新不足、人员流失、缺乏活力、短期行为,等等,如此获得的简单增长难以为继;随着经济持续转型、宏观经济调整、人民币不断升值、工业品价位节节攀升,企业经营不啻步入料峭的冬天,由此,产业、企业的发展必然进入新的阶段。

事实上,这次金融危机是良好的契机。在讲课和演讲中,我一直主张现有企业有三个方向,可以概括为三个“一批”,即死掉一批,转型一批,重组一批。处于产业附加值低端、又高消耗、高污染,或者的应该死掉,这是包袱,应该轻装;有创新能力、又有些远见的,也就是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可以转型,重新定位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节点;或者重组,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个转折点到了。靠资源的过度消耗、靠垄断的保护、靠人为压低普通劳动者成本已经不可持续。在变革面前,政府、区域、行业、企业面临金融、环境、创新、社会责任、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金融危机固然是压倒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支柱的最后一根稻草,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企业自身,长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贴牌代工的外向型制造模式才是导致多米诺效应的根本原因。看似轻松地获得国际分工报酬的同时,自我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开创能力却发育不良或日益退化。处于产业链末端的这些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必然会最先陷入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企业的荣与衰、成和败,听说太多的企业家的苦与乐,也感知到太多管理者的困惑与彷徨,同时也关注到不少的企业家不断成熟。韩国三星集团的转型始于危机,浴火重生的结果是三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功企业。我们有理由呼唤自己的具有控制力的企业。

转型是从企业的战略层面来说的,它涉及定位的确立,业务的取舍,模式的变革,流程的再造,以及价值网的重构,或者是文化、理念的再审视,也可以说是一种调整,或者变革。转型是业务的重新布局,是对需求、客户、市场、利基的再认识、再定位,是模式、流程、渠道的重塑,是价值链条、关系、资源的再造。

智力促进转型,其作用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有利于梳理转型的方向,进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智力资本水平;三是有利于不断增强控制力与优势;四是有利于奠定尊重产业演进、商业逻辑、管理规则、游戏规则和价值规律的基础。

广东的外贸依赖度全国最高,一度超过90%,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受冲击最大。去年下半年以来,广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两转移”、“腾笼换鸟”,尽管上半年GDP跌出前三,却为转型后的持续发展打开了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集思广益,描绘几大主导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富有远见。

卫战胜:张博士,您以前写过一本书——《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性重构》,这本书对促进发展智慧产业有指导意义吗?您的《动态调适企业》等系列文章,这里面强调做管理、办企业要讲求“动态调适”,而《周易》、《淮南子》等古籍也强调“动态平衡”,您的文章和观点与古代中国智慧有联系吗?

作者:张晓峰 中层经理

管理学博士,书籍《关键:智力资本与战略重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作者。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导师,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华项目“中国创业天使孵化工程”组委会秘书长。资深管理咨询专家。曾服务于中国石化十余年,曾担任某民营企业集团董事副总裁。擅长于企业战略、互联网+、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创业服务、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实务、培训、诊断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