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现代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近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中,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严重障碍,即使像企业经营管理这种看起来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活动,即使像企业家这种一般人认为最讲实惠、甚至常常是急功近利的社会角色也都摆脱不了思维方式这种十分抽象、思辨性极强的观念形态的制约。

  去年我去天河开发区调研,当我谈及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似乎不太景气时,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同我们谈到了一个观点,很多搞开发的人,以一种“小生产的方式搞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当然不会有大发展。这里所谓的“小生产方式”有可能指的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 ,但主要指的是小生产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中关村的老板危机”,讲的是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经历了创业阶段,争取新的更大发展时却步履维艰,其困难在于许多企业家没有了当初的创业激情,有人看见赚了几个钱,都希望能将钱分到自己的口袋里;有人依然是当年的“草寇作风”,或者是家族式管理,家长作风,不适应新的管理形式;有人满足于当“小老板”,没有当大老板的雄心和气魄,更不要谈当国际性的企业家。这当然会阻碍中关村地区的新的发展。思考一下制约中关村的老板们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联想到1987年首届20名优秀企业家至今仍叱咤风云者所剩无几,感觉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昙花一现、成为“彗星”式人物。究其原因,有政策、法制、舆论等因素,中国没有培育和保护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但从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方面找原因,不具备现代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是主要的。

  天河开发区的“小生产方式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也好,“中关村的老板危机”也好,中国企业家的沉浮都启示我思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的企业家要能跟上改革开放的发展,要能继续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起主导作用,思维方式的建设和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次与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这一话题,其中有个朋友是国内某著名企业集团的一个中层管理职员,他说我这些思考有见解,而且与他们的老总一贯的思想很合拍,就邀请我去给他们的中层管理人员讲了这么一个题目,促使我在这方面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我的这些思考和研究是很不够的,尤其是我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就显得很单薄。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振兴民族工业、培养新一代企业家都是十分重要,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

  一、思维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二、现代思维方式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

  三、企业家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要使同志们了解什么是思维方式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谈到思维方式,同志们很容易把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联系起来,甚至等同起来。作为一般的理解,二者等同也没什么大的问题,但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来研究,二者是不同的。思维方法通常是指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很具体的,可操作的,如我们熟知的形式逻辑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等等。思维方式的抽象程度更高,含义更宽泛,它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所谓文化,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的人们在一定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总和,是一种思维框架,它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它是不可操作的,但它却无时无刻地不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着影响,包括对人们的思维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强制性的、人们无法抗拒的。这是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普遍的社会性和积极的能动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它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大不一样。一些广为流传的口语和趣谈,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实用等,虽然有的难免附会和牵强,但都说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情感取向、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

  前面我们谈到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那么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代思维方式与古代、近代的思维方式也大不一样了。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突出表现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知识体系的汇流,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加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从冷战时代的两极对抗转化为多极竞争,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对抗虽然仍然存在,并会不断加剧,但诸如全球性问题等共同面临的困境又把各利益集团紧紧地联系起来;此外,社会的开放化、文化的多元化、交往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是这个时代的突出表现。

作者:陈建新 初入职场

陈建新,男,1956年8月出生,1982年元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师资班。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未来与发展中心主任、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师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