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思维方式、创业、及其他

(本文是意识流的匆忙记录,稍后整理……)

直觉和理性。今天一早出门,开车在一立交桥上转向了,错过了个出口,盘了好几个桥才走对路,却因此想明白一个问题—-

思维方式决定思想!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其核心更多是思维方式的差别。西方(更多)是还原论的、理性的;东方(更多)是整体论的、直觉的。我今天突然想明白:所谓理性思维,实际上是线性、和一维的思维,而直觉思维,实质上是非线性的、和多维的思维。

“立交桥”是北京的说法,在上海被叫做“高架桥”,通常是两层以上,有相当的高度。多出一维,你可以看到平时在地面上看不到的一些感觉;“鸟瞰”,是说在高空中象“鸟”一样看地面,这和你平时在地面行走时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在地面上行走是一个平面,二维的;在高空中“鸟瞰”多了一维,是三维的……这就是一种“直觉”!一种更“高”层次的“抽象”……

人类的思维在把握一维线性时,比较容易,而且可以重复、可以还原;而在把握多维思维时,就更加困难,也很难重复还原出前一次思维的结论。—-我所说的“直觉”、或者“多维思维”,是从科学的角度说的。我的字典里没有“大师、大仙们”的“冥想”之类的“神秘主义”的东西。很多的“神秘主义”,不过是人类知识的“未知领域”罢了。(我并没有说世界一切事物最终都将被人类所认知。—-“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人类的认知肯定是有边界的,人类的整体寿命肯定也是有边界的……)

好比文字和单声部音乐旋律是一维的,而多声部音乐和图画是多维的。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音乐是连接文字图画的中间桥梁?

耳朵是一维的感官,眼睛是多维的感官。为什么学习外语,用耳朵听到的更容易记住,用眼睛看到的反而不容易记住?因为所谓“记住”,是指将外语整理成一维线性的单词或句子……推广一些,我们学习时,往往用一维的方式在“读书”,我们可以“记住”一本书、一段文字的内容,而我们却很难用眼睛记住一幅画的很多细节—-因为,多维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量大得多,大到有时不只是几何级数的,甚至是天文级数的信息量……

那么,是否可以说:东方的思维比西方思维更“高级”呢?如果用西方逻辑的方式,的确可以这么说;而用东方直觉的方式,二者其实是互补共生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共生的!诗人们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到底有一个月亮还是一千个?

但西方有西方的“用处”,如果我们将人类文明看成一个整体,东方世界用了大约5000年发展出了人类古代和中世纪的文明,而西方世界用了大约500年时间发展出了近现代文明—-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近代文明的一切成果,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国家们)需要学习的……(时间长一点看,“国家也会消失的”,(马克思语,大意如此))

哲学大家冯友兰,在他的晚年,终于可以有“权利”说点“正常”言论时,这样评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原来我以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地理差异造成的;后来我认为是历史阶段的差异,即中国社会还停留在古代和中古时期,而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近代和现代时期;而现在我认为,‘历史差异说’理论上虽然正确,但不具有操作性,因为中国也不可能超越时间,我现在认为东西方的差异是社会差异,不同的社会形态、制度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社会差异说”更有可操作性,因为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大意如此。冯先生的原文见‘注1’)

我认为东方的思维比西方的更“高级”,是从21世纪的“未来”开始说的,不是从“今天”说的。从文化上看,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21世纪,不少方面大约还在19世纪-20世纪初期,某些方面甚至还停留在中世纪;我还想强调今天的东方,还是需要补课的:补西方从“文化复兴”到“启蒙运动”、到“科学革命”、到“工业革命”、到“社会变革”、到“民主宪政”的课……(至于说到中国今天的教育和教育体制,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今天有教育吗?)

个人认为,21世纪的人类思维,主体上大致是综合东方“整体论”和西方“还原论”而共同走向“系统论”:1+1=3

“创业要靠直觉”。今年有一点小迷惘。原因是周围的同事、员工、朋友,总在试图说服我“放弃”一些事情……

几年前,我就看到马云的一句话:“被别人说服,就是失败的开始”……现在我这样理解:“条条道路通罗马”,其实“我”或者“别人”说的其实都有可能是对的、也都有可能是错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是谁在走这条“路”,就要按照谁的“说法”(目标和策略)来做事!……内心挣扎了一年多,今天我想,我还是要“做回我自己”……我不会再和任何人讨论,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了。该做什么事情,要由“我”决定!……我只会和其他人讨论已经决定了的某件事情该怎么做……(这里的“事情”,指的是大的目标)。

而且,失败比失落好。在创业者的字典里其实是没有“失败”的,只是“暂时尚未成功”—-只要不放弃,就没有失败!而“失落”就是你将你的“心”丢了……子曾经曰过:“哀莫大于心死”;从哲学角度看,“谬误也优于无知”,失落就是无知,失落就是不知所之(“之”,文言的意思是“走”),而且犯点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道德经》也曰过:“反者道之动也”;错误的“对面”就是真理,这不是更容易找方向了吗?

很多年前听过另一句话,“创业要靠自觉”。我一直以来更“相信”理性,总“感觉”“直觉”这类东西不靠谱。(“感觉就是直觉”,我们躲不开直觉!)但是,我自己和无数人的经历都验证了一点:“直觉”或“潜意识”深层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想“为之献身”的东西。理性只是直觉的工具,更极端一些:理性是直觉的奴隶!直觉里的东西还处在不可操作的阶段,理性化就是更具操作化的过程。多维的东西不可操作,需要变成一维才可操作。人类的思维“可以”、也“可能”是多维的,人类的行为只能是“一维”的。人类的行为靠“知识”引导,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可操作的“信息”。知识总是一维的,而信息常常是多维的。

我不是心理学专家,我还不甚清楚“直觉”和“潜意识”的确切关系。心理学家们在20世纪初,就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论证了“潜意识”才是99%的隐藏着的巨大冰山。“直觉”也许是“潜意识”中比较表层的意识吧……

在我的字典里,“创业”不单指“创办企业”。今天我对“创业靠直觉”这句话的体会得更深刻了。什么是深刻?"具体"就是深刻,"具体"才是深刻……

========注释========

注1:"我第一次来到美国正值我国五四运动末期,这个运动是当时的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高潮。我是带着这些问题而来的,我开始认真地研究它们。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的思想发展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用地理区域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东方、西方的差别。在第二阶段,我用历史时代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古代、近代的差别。在第三阶段,我用社会发展来解释文化差别,就是说,文化差别是社会类型的差别……

严格地说,在中国还未曾有过近代哲学,但是一旦中国实现了近代化,就会有近代中国哲学。这个论断含蓄地指明,所谓东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别。 但是中古和近代这两个词的内容是什么呢?不久我开始认识到,中古和近代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社会类型的差别。西方国家从社会的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变,比东方国家还早了一步。这一步的关键是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之前生常以家庭为本位。产业革命之后,由于采用了机器,生产社会化了,就是说,他规模扩大了,有很大的人群进行,而不是由分散的家庭进行。在四十年代我写了六部书,其中有一部的副题是《中国到自由之路》。我在这部书中指出,这条路就是近代化,而近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产业革命。 ”

冯友兰,《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的答词 》,1982年9月

作者:林永青 中层经理

互联网创业家。价值中国网发起人、创融国际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兼职:北京师范大学MBA客座教授、英中商会(BCCC)企业家论坛执行委员、美国金融学会(AFA)会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商学院、巴黎商学院全球联合EMBA,中国最早的全球EMBA获得者;另获哈佛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DP管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