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否决汇源交易 中国是最终输家

Patrick Chovanec

国政府上周以反垄断为由迅速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出资24亿美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China Huiyuan Juice Group Ltd., 简称:汇源果汁)的交易。这一决定给全球企业界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

由于这是中国依据新出台的《反垄断法》做出的首个重大裁定,但又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标准,专家们纷纷紧盯这次的案例,想从中找出中国政府将会如何实施新法的线索。他们可以从一个方面开始着手,那就是将这一结果与欧美监管机构审查这一交易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新提出的并购,美国和欧盟首先要做的都是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来审查该交易是否会引起任何可能需要监管机构仔细审查的问题。HHI是每家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比如说,一个市场有100家竞争公司,每家市场份额为1%,那么HHI值就为100,而如果一个市场被两家公司均分,HHI值就为5,000。)HHI值越高,行业就越集中,规模庞大的市场参与者获得不利于竞争的定价权的机率就越高。

欧美对并购交易的门槛是一样的:如果实现并购后的HHI值低于1,000,提出的交易就被假定为不会造成垄断方面的问题,通常会优先获得通过,无需进一步调查。就算并购后HHI值高于1,000,如果行业HHI值变化不大,交易仍有可能直接获批。没能符合这个门槛标准也并不意味着交易会遭否决,只是需要更彻底的评估。

可口可乐-汇源交易在这样的初步审查之下命运会如何呢?经过我的计算,这桩交易的HHI值在美国和欧盟都会即刻得到不存在垄断问题的结果。

利用Euromonitor最近发布的2008年市场份额数据,我计算了中国果蔬汁市场在可口可乐-汇源并购前后的HHI值。可口可乐旗下所有果汁品牌加起来在中国占据了11.8%的最大份额,汇源位居第二,占8.5%。我们假定二者在中国的地区市场完全重合,则并购后的HHI为552,高于并购前的352,但仍远远没有达到需要严格审查的门槛。

中国媒体重点将汇源在中国纯果汁市场33%的份额作为行业集中的初步证据。但依据欧美监管机构所用的原则,纯果汁市场这个定义范畴太窄,因为许多种果汁产品都被消费者视为可能的替代品。

负责审查这桩交易的中国商务部在一份声明中暗示,它关注的重点在于更大的市场而非小范围市场,并表示,担心可口可乐会利用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对整个软饮料市场施加不利于竞争的影响。可口可乐占据碳酸饮料市场52.5%的份额。那我们就来看看Euromonitor提供的2008年软饮料市场数据。软饮料包括所有的不含酒精、非乳制品品牌产品。可口可乐在软饮料市场占15.8%的份额,汇源的市场份额为2.0%。二者并购后的HHI为639,高于并购前的576,仍远远低于1,000的入门值。

中国政府否决了在欧美连审查门槛都没达到的交易,这一事实说明中国要么会实行比欧美严格得多的标准,要么就是借反垄断之名达到政治性更强的目的。如果是前者,看看中国国内公司的并购是否也适用了同样的严格标准会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尤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最近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整合模式表明不太可能实行了更严格的反垄断标准,比如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合并,或是上海汽车与南京汽车合并。

后一个结论似乎更接近事实,即商务部是在进行更具政治意味的行动。商务部的声明揭示了其目的何在:声明中说,可口可乐的并购将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换言之,中国阻止该交易是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商不受强大的外国竞争者挤压。

这种情况早有先例。2005年,中国政府阻止了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提出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Xugong Group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简称:徐工机械)的交易,这被普遍认为是阻止外资进入快速发展的工程机械领域的政治手段。不幸的是,可口可乐-汇源交易似乎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中国政府现在有了新的法律工具,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类似的结果。

作为中国第一桩重大反垄断审查,可口可乐提出的交易给了商务部一个机会,可以设定可靠的、理由充分的先例,为新的反垄断法建立可信度,然而中国政府拙劣地破坏了这个机会。中国在这个时候向其全球贸易伙伴发出了可能是最糟糕的信息。

这桩交易失败的真正输家并非可口可乐,它仍有将自己的品牌引入中国并进行营销的资源。汇源这类中国公司的所有者、员工和股东才是真正的输家。有了这样的先例,在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及其他领域创建了富有活力的新品牌的那些人所获得的回报更小,能够让公司得以参与下一阶段的全球竞争的机会也更少了。中国最终将会成为输家。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刘秋明 企业高管

会计学博士,十年投资银行工作经历,负责和参与多项IPO、并购、重组,对基于资本市场的各种商业模式感兴趣。曾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市场周刊》、《资本市场》、《理财》、《管理财富》、《董事会》等财经媒体,以及《审计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证券市场导报》、《中国审计》、《中国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文章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