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容许我先做一个概念区分。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是否已经全球化?毋庸置疑,它甚至已经 “横行”全世界!那么,中国的商业是否已经进入世界?人们大概会挠挠头,迟疑一下,然后说,好像还没有。
日本的商业是否已经全球化?美国的商业是否已经全球化?Yes!
肯定的“Yes”,和迟疑的“No”,两者之间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我们不是已经有了联想买下IBM的PC渠道品牌,吉利买下沃尔沃轿车渠道品牌了吗?难道海尔不是已经在美国设厂并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了吗?中投公司不是刚刚拿下摩根士丹利超过10%的股权了吗?
尽管已经有了无数的海外收购及拓展,除了极少数的宏观企业家,今天中国企业家对“全球化商业”、“进军国际”的理解还停留在“资金+产品+品牌+渠道”的“四合一”公式上。大家以为,只要资金足、产品好、品牌强、渠道畅通,国际化就会成功。
直白地讲,中国的商业要国际化,从政府、企业家,到企业员工,都还差了一个关键要素:世界观!
世界对中国的要求不一样
这听起来有点玄,请容说明。
如果中国只是一个5000万人口的国家,甚至如日本、印尼般的3亿人口,上述的“四合一”公式也许就够用了。对中国台湾、韩国等经济体,“四合一”公式也已经绰绰有余。但是,对中国不够!
理由只有一个:世界对中国的要求不一样!
20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多数时间打的是“落后牌”:人均收入低、需要先进国家的支援理解、人力成本低、谁来投资都欢迎、国际责任我负担不起。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一两年开始,中国打起了“崛起牌”,尤其在国内。世界人民猛然意识到,中国已经崛起了!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间上床,身边都是“中国制造”。于是,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不接受中国“落后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的地位,转而要求中国“尽善大国的国际责任义务”。这种态度的转变在过去四五年间已经成型。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大手笔经济刺激政策,更是加深了国际上对中国已经崛起的印象。
企业不分大小,只要你“来自中国”,今天人们对你的态度与5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5年前,出口产品只需要价廉;今天,对方会关注你是否物美,注意种种政府补贴下你的利润(可杀价)空间。5年前,对外投资就是投资;今天,对方会分析你的“商业外战略意图”,甚至把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怨气迁怒到你身上。
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世界无人可及。但也正因为这点,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难管理。因为办出了大事,世界认为你已经不需要额外照顾了;而正因为这些大事是集中力量才办出来的,国内的不均衡发展益发严重。在金融危机各国困难的状态下,其他国家只看到中国办成大事的那一面,而不会顾及中国国内的社会困难。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国内现实脱节了,并且距离越来越远。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政府的对外关系。其次受到冲击的,就是我们的企业及企业家了。毋庸讳言,世界各国政府及大企业都知道,中国今天的对外投资,多半是“拿资金换技术及市场”,而不是工艺或管理的加值。法国雷诺当年收购日产,除了资金还派出了力挽狂澜的总经理;美国收购,除了资金、生产,还注入了工业设计及研发。中国企业,在拿“资金硬实力”换取对方“软实力”的条件下,很难让世界商界不把中国当成“干爹”或“冤大头”。
企业家应该都很了解做“干爹”的滋味。无休无止的条件谈判与算计,人人指望“干爹”一来就解决他们的所有遗留问题。中国企业背着沉重的“已经崛起”包袱,对外得要足面子,对内要力避“丧权辱国”的帽子;又要国际接轨,又要民族大旗。确实难!
切断“历史感”,培养“前瞻感”
今天中国商业全球化的最大困境在于世界的“中国印象”已经不一样。吊诡的是,世界的中国印象,取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观。
志在驰骋全球的中国企业家,以及扶持他们的相关政府单位,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问题一:自身企业已经达到的成就,除了得益于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扶持之外,有没有得益于在你创业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国际经贸环境?比例、分量如何?
问题二:那个“现成”的国际经贸环境,是哪些国家、哪些企业、哪些职业角色,通过多少时间才造就成功的?
问题三: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取得的商业成就,国际商业的现成“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起了多大的助力?如果缺少了这些别人投入大量心血才得以建立的现成国际基础,中国需要多花多少成本才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或者,这种成就可不可能达到?
问题四:自己的国际雄心是基于“民族志向”、“远征海外”,还是“融入国际环境”?
这几个不愉快的问题有了清楚答案后,中国企业就可以着手修订(或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外展企业,迟早都得要担起国际责任;单纯的买卖投资、在商言商作为,那是小国或弱国的专利。中国当年落后,发达国家已经给了中国余地了,这余地不会永远存在,并且已经越来越窄。中国的实情也许还负担不起太大的国际责任,但是饮水思源之心应当常在。
最危险的世界观就是,一切都是你欠我的,如果当年你不欺负我,我也不至于现在这样;所以现在我得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努力而来,如果不是我自己争气,到现在你也不会主动给我。毋庸讳言,这正是当前中国社会思维中的主流,“大国崛起”之后更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