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养猪还是卖肉?

 国食品业的品牌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即: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业比中国的食品业标准要高,中国食品业始终处于全球二流食品业的地位。从雀巢对中国一线品牌(银鹭、徐福记)的收购到今天双汇、中粮等纷纷与欧美企业合作与收购,中国食品业开始了跨国公司的经营阶段。

双汇收购美国的肉制品企业,一个数据显示,全球一半的猪将由双汇来圈养,而大部分的猪肉将卖到中国。也即市场大成就了双汇此次收购,美国对此的审查则表明了美国对该产业的重视,同时,同意交易表明美国对此企业的远景并不看好或者说美国人对猪肉和肉制品的兴趣已经大大下降。换言之:美国养肥的猪却没有人吃猪肉,中国这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大市场正好可以美美的吃一吨美国猪肉大餐。

与此类似,中国的乳制品企业也是如此。纷纷与国外的牛奶公司合作,只不过他们主要是贴牌而已,因为在中国只要是国外的牛奶、只要是国外的产品和品牌就是王牌。这些国内的牛奶公司始终无法改变国产企业的宿命,他们始终无法超越国外品牌的尊贵和强势。双汇这次收购,则是超越了这个窘况,因为它是收购了这个美国的肉制食品巨头,等于是它拥有了这个国际品牌。对于双汇集团来说,它是一家跨国公司了。

之前,《怎样把“猪”养肥》一文,曾提到了双汇收购美国的肉制品企业,其终极目的是一家投资集团拥有的两家企业和两个品牌而已,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过瘾。强烈的民族情结和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塑造了这种情感,希望全世界都吃中国公司的产品。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从经营和品牌来说,从跨国公司还不要说什么全球化公司来说,跨国公司是中国企业发展一道不可以逾越的坎。要不超越这阶段,要不摔跟头?像TCL.

随着中国的发展,这几年跨国收购反而平淡了很多,在我看来这是理性了很多,这恰恰说明中国企业即将进入“习惯于成功”收购阶段。十年前,收购得效应和冲动已经逐渐回归到战略考量和积极克服。

市场方面,不容怀疑,收购一家知名的国外企业(他们一般都是发展几十年、而且市场稳定成熟、品牌美誉度高、综合实力强)市场肯定是扩大很多,特别是国内自身的市场。像:之前的联想收购IBM的PC 业务、TCL受过汤姆逊电视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如今的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都属于市场很大而大胆收购。

前面已经提到了,美国经常对中国的收购阻三挠四的,这说明了跨国经营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复杂。这就像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样,是政治的不和谐影响了商业的合作。由于政治干预的没商量,很多时候都是跨国经营的第一考量要素,中国现在的发展势头,给很多国家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国外很多企业对中国企业始终无法释怀。这还不包括汇率、利率、无形资产管理等。

国内企业走向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国内一流品牌,他们在国内已经地位稳固,或者处于强势领先地位。这时候谋求国外发展既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品牌效应,即巩固国内的地位。但,也有不同,李宁服装尝试着走出去,结果两头踩空,至今还悬着呢。这是第一种危险,所以:出去必须成功,否则,可能鸡飞蛋打。第二种呢?像:海尔的先做贸易,再建工厂——稳妥一点;TCL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的国际化艰难之路,后两者都是经过了生死搏击。TCL 集体炒掉中层管理者——鹰的重生;联想则是柳传志冒险再出山,联想彻底集团化,而非一家经营性企业。这就像管理上常比喻的那样,一名优秀的员工被提拔为班长之后,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员工,迎来的是一个差班长。

虽然,这些企业在国内宣传的是他们如何如何,那仅仅是一种宣传而已,挤进世界五百强都费劲,何谈全球化,顶多跨国公司而已,而且还不是一家强当当的跨国公司,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始终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掣肘,这是所有跨国公司都必须面临的难题。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跨国公司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的困难,更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品牌效应。这里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是指文化的不同,更是指文化的难融性;与此同时,品牌的效应也是对文化的综合认同,而非简单的价格和品质。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消费的主导因素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类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企业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慢慢摸索适应国外的消费购买过程,从而形成与当地人文化相契合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化。这里面其实还是人性的问题。国内企业收购国外企业,从国外企业来看,他们是成功的“卖”掉了自己的企业,国内可以解读为,它们这家企业已经发展无望了。而国内企业除了“一行情愿”看好市场之大之外,“叶公好龙”的好大喜功也不能完全排除,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本质的认同非常重要。

国内企业收购国外企业的目的大同小异,从过去的知名品牌跨国发展来看,大都经历了很多的风波,特别是华为的遭遇,至今让国内无法释怀。相比反观欧美一些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则是八抬大轿,哪怕是假洋鬼子和假鬼子都能够把价格调的让你云山雾罩,这是欺负国内消费者的现实认知,他们把国外的产品“神化”,也即,一步一步把国外的产品推向深渊,他们走下神坛的时日不长了。前一段时间,央视还曝光保时捷,在国内卖200多万一辆车,净利润60多万,这对于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来说,几乎不可想象。

综合国内企业的现状,走出去是历史的契机,也是媳妇熬成婆的必然。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企业的本质是国家性质的,它必然带有原始国的深深印记,哪怕是他是地地道道的全球化企业,也不能脱离原始国的感情依托。国内企业现阶段的跨国经营,现阶段仍然是“卖肉”为主,这需要一段时间来应试国际环境的考验,也需要观察国际政治版图的重新安排对经济的影响。至于,在国外“养猪”恐怕还是权宜之计,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发展是个趋势没错,但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特别是现阶段的国内知名品牌,要想成为全球化企业,也就是能够超越跨国公司的重重障碍,显然,需要更多的养猪经验,毕竟太复杂了。

有更多困难,也不等于悲观。国内一些成功的企业,现在大都在演绎定位理论的精彩,他们初尝胜果,像:双汇用“大肉块”而演绎着“与众不同”,成就了双汇品牌的强势地位。而现在的“雨润”和“中粮”的相关品牌为何没有构成对双汇的挑战呢?他们难道甘愿长期做二线品牌吗?双汇的跨国之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的是双汇的试验场增加了;挑战的是融合的过程中,很难说中粮和雨润没有机会,毕竟广告费用的支出与定位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必要条件。

国际化从跨国公司开始,也就是从“卖肉”开始,逐步理顺收购后的企业作为引子,为生产全球化的综合性产品打下基础,从而适应更多的消费者,是跨国公司的必修课,有了好的、符合全球化要求的产品,才是品牌营销的阶段,这样的话,也许全球化才能够逐步走进世界市场。所以呢?现阶段国内走出去的跨国公司,最好还是继续“卖肉”,在卖肉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养猪”的专业技术和市场需要,也可以理解成先做贸易,再做品牌。

2013-09-28*23:33于广州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作者:张海勤 中层经理

张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