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儒家集大成思想,《中庸》集合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官方和学人推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思想深刻而实用,对后世影响极大。
中庸,就是“中立而不倚”(《中庸》),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之道就是折中致和,持中秉正,追求中和、稳定、和谐,同时也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告诉人们要修养德行,善于学习,胸怀理想,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境界。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们不断地学习、修行。中庸之道也是一个价值标准,人们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太强太弱都不行,不可偏激也不能无原则,不惟理论也不惟经验,不宜超前也不宜滞后,而持中秉正,折中致和是最合理的境界。
中庸之道在宇宙中表现为规律,自然界中表现为适者生存,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和谐,在政治中表现为相对民主,在经济中表现为均衡,在艺术中表现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外交中表现为求同存异,在军事中表现为围而不攻,在文字表达中表现为临界点,在交友中表现为慎交,在为人处世中表现为韬光养晦,在买卖中表现为等价交换,在工作中表现为量力而行。中庸之道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不管在哪方面,我们都认为中庸之道是最佳境界,而极端是不好的。但是从哲学看来,中庸之道恰恰又是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又会陷入中庸即极端,极端又是中庸的悖论中。在当代,面对这样的质问,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庸之道是否真正是我们追求的最佳境界。
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必须从中庸的本源上解答。我们认为光从孔孟之道看中庸是不全面,不深入的。换言之,孔孟之道说出了中庸的境界,道出“其然”,但是没有说出中庸的源泉,未道出“所以然”。研究发现,孔子的弟子极少问“为什么”,他们更多问“是什么”。这里,我们就不得不问“为什么中庸是最佳境界”。
根本上说中庸之道是从“天人合一”发展而来的。“天人合一”强调人至诚、至善,修炼人道,顺应天道,达到“致中和”的境界。而“致中和”就是中庸之道中最原始的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后来推及到持中秉正,折中求和的广泛意义。“至诚、至善,修炼人道,顺应天道”就是叫人自我学习,修炼德行,自我监督,顺应法则,这就是中庸之道对人的要求。所以,中庸之道源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的道德,中庸之道是最具体的道德。在“馄饨”时代,在“天道”与“地道”之间慢慢探索到“人道”,“人道”在“天道”与“地道”之间顺应各道,不偏不倚。“人道”的行走“轨迹”就形成了中庸之道。
从中庸之道本源的角度,我们来解答“为什么中庸是最佳境界”。中庸之道是顺应天道,中庸之道不违背法则、规律。宇宙之大,星体之多,但是仍然有序,是因为星体各行其道,相互关联但不碰撞。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多数人的意志。中庸之道是“人道”不偏不倚的“轨迹”,何为“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是相对概念,惟有站在多数人意志的一边才能保持不偏不倚。而多数人的意志是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所以,中庸之道是顺应规律,合乎人道,代表共同利益的一种价值观,因而是最佳境界。而中庸本身又是另外一种极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人们陷入了一种误区,中庸和极端只是在“方式”上形成矛盾,也就是说中庸“不偏不倚”的方式与极端“偏激”的方式形成矛盾。但是在“实质”上却不是一对矛盾。中庸通过持中秉正、不偏不倚来化解一对对矛盾,最终达到“致中和”境界,“致中和”是一种“无”的状态,也就是一对对矛盾被中庸之道化解,然后推动发展。而极端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必然存在。例如,我们不知道“中”的对立面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上”的对立面是“下”,“中”化解了“上”与“下”的矛盾。所以,中庸和极端只是在形式上存在矛盾,在实质上不存在矛盾。从中庸之道本源来理解,暴力是通过极端的手段达到中庸的。当统治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采用暴力的手段推翻统治者,然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意志,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权。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中庸之道的本源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方式是持中秉正、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境界是“致中和”,中庸之道的要求是遵道、修行、学习,中庸之道的前提是顺应规律,合乎民意。只有顺应规律,合乎民意才知道如何持中秉正,才能达到“致中和”。很多人认为中国人非常复杂,说中国人爱好和平,但是几千年的历史改朝换代、战乱纷纷;说中国人很软弱,但是我们都从一次次侵略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中站起来;说中国人不团结,但是在民族存亡时刻我们同仇敌忾;说中国人自私自利,但是在汶川大地震面前我们都慷慨解囊、大爱无疆;说中国人很讲义气,但是却常常因为小事斤斤计较……理解了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这些疑惑自然迎刃而解。中庸之道不但持中秉正、不偏不倚,更重要的是它有个前提就是顺应规律,合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