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明白华为为何被怀疑:华为市场遍布全球,产品远销五大洲,但是在美国等市场频频受阻?为何被美国与军事、政治挂钩呢?我们可以毫无意义的用政治来解释,但是使华为又失去了一次真正的进步机会。
我们很不明白,IBM、西门子、GE等全球布局,为何没有被怀疑、被阻碍、被调查呢?我们可以用美国比中国国际地位高大威猛来解释,但是忽略了比中国弱小的爱立信为何畅通全球呢,更忽略了现有全球化的公司与国家国际地位的因果关系。
其实这不是华为一家的问题,而是中国全球进程中公司的群体问题,他们只是实现了业务全球化,还不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甚至可以讲,华为们的管理体系无法让华为们在全球“赢得尊严”。
台湾的曾仕强们发明了“中国式管理”,更是令中国企业饮鸩止渴。
"正如“华景咨询在创业阶段所确立的职业宣言中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誓词”和“与王者为伴的华景咨询LOGO-huoking"的真实含义,令我鼓起勇气即兴写下这段文字”。
“小微公司靠机会;中型公司靠产品;大型公司靠什么?”这个问题是我5年来苦思冥想的问题。
我对大型公司的深入接触分为两个时间段:2001年以前,在国家骨干集团担任企业管理相关工作,负责与全球前100位的公司做企业重组;2006年以后,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骨干企业做“战略变革”领域的咨询项目。
2002-2006年期间,为创业和高增长公司作咨询项目经理,并期间也下水三年担任过一家公司的总裁等,曾经5年时间把两家销售额不足3亿元的小微公司推动成为中国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把3家3-5亿元的小微公司推动成为几十亿元的中型公司。如今他们也变大了,也面临着全新的苦恼。
如今中国领袖企业的核心问题,比如央企、华为、联想、海尔、富士康、平安集团、招商银行、美的等,目标是从千亿到万亿公司。作为长期跟踪研究的华景咨询,发现当下领袖公司们面临着同样的“无奈”。这与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全球IT、日本和德国公司80-90年代,面临的问题一样。
1、兴奋剂模式:“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不能靠机会驱动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机会,带给公司的利润,还不如内部运营成本呢,更抵不住后期环境调整的代价。比如前几年,包括海尔在内的产业领袖进入房地产和金融领域,整个10年的地产“机会之窗”,与专业地产公司相比,交学费花了5年,调整优化花费5年,等到搞明白了,也就是财务部门会记帐、人力资源部知道找啥人的时候,国家地产调控了。带给公司的损失不说,光浪费的时间成本,简直让人后怕。包括TCL国际化败北、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世纪实验。
不能靠产品驱动了,随着公司财力增加和技术实力的增加,公司内部投资很多研究开发团队,“产品货架”“汗牛充栋”,但是市场上能卖得响还是那些产品,财务报表上有利润的还是那些基础产品,而新开发产品成为“现金流、利润池、人才库”的“陷阱”。
随着企业还有创业和成长的冲动,很多人、很多项目、很多事都被想当然地创造出来了,也有很多热衷于创业冲动都成为实验品,而那些恪守本业的人最终成为赢家,最后企业失去创业激情和成长梦想,“第N次创业”,“让听见炮声的人去指挥战斗”等兴奋剂,是无法让企业健康肌体的“良药”。
最终企业失去了成长激情,在平台期按市场自然增长,“在海平面上躺在皮筏上”一样,乃至企业就没有想象过“成长”,人们就舒服下去了,财务体系在维系着现金流、人力资源体系按前任标准招聘、CEO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开着“例行会议”,员工们高素质进入、低激情离开、平稳的过着正常职业生活。内部讨论理想和人生,对自己和公司都不满意,都认为企业亏待自己限制个人成长,比如“同学云云”、“老部下云云”,但是没有一个敢出去找公司的,都认为是“小公司”,偶尔地到外边合伙创业的,“看不起小老板嫌弃其抠门、看不起骨干员工嫌弃他们没素质、看不起小企业的客户嫌弃他们太小”…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公司背景的人都成为小公司的问题员工”。
2、抗生素模式:频繁试错,陷入“管理麻痹症”,任何世界级管理模型都试过,但都没有效果;什么人都请过,但都是“神马浮云”。
第一招,实施事业部制度,推动经营分权改革。几多风雨,几多愁,但是小产品还是小产品,竞争对手都过50亿元了,要么说人家的产品不好,要么说大公司管理不灵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最后结果,小型事业部门要么被整合,要么被卖掉。康佳的手机业务、海尔的电脑业务、联想的互联网业务、华为早年的电话终端业务,命运都是如此。
第二招,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强。企业和总裁们终于找到了绝密,内部部门墙、不高效协作是问题关键所在,引进着名的全球管理顾问,开始“彻底的”业务改革和人员培训,甚至还付诸以“6西格玛”、“5S”、“TPM”等。但是,除了给管理咨询行业贡献了几个咨询顾问、给管理咨询行业贡献了几个竞争对手以外,没有任何贡献,“部门墙”还是“那道墙”、“绩效湾还是那个湾”。